退耕还林还果情况考察报告
11月11日至12日,我县副县长带领林业局、财政局、山区6镇街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一行13人,赴市市就退耕还林还果工作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期间,先后实地参观了市、、、4个镇的退耕还林还果情况,听取了当地的经验介绍,启发很大。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退耕还林还果概况
市位于省西南部,总面积1616平方公里,总人口116万,下辖16个镇街、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887个村(社区)。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中国林业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奖、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市、中国长红枣之乡、全国珍稀树种培育示范县、省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自2012年起,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退耕还林还果生态富民工程。经过4年建设,目前已完成建设高标准经济林基地65个、11万亩,栽植各类优质果树500余万株,惠及9个山区镇、182个村、5万余户、10万余人。截至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75万亩、其中经济林面积达到30万亩,林木蓄积量138万立方米,%,林业产业年产值达到23亿元。
市还计划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新发展特色经济林30万亩,实现农村人口人均1亩果的目标,使种植特色经济林成为农村群众的致富之路。
二、感受满山遍野林木,饱览“印象”
参观过程中沿路感受退耕还林还果盛况,一路考察下来,似浏览一部“印象”的大片。
虽然已进入冬季,连绵不断的经济林木却依然给人带来勃勃生机。在参观路上,随着地势起伏,成片的果树在视线中延展着,一些黄色的“小旗”不时跳动在在果树丛中,那是群众们用来防治害虫的粘虫板还布设在田间果园里。
据市林业局刘副局长介绍,市境内,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多年深受“小产业、低效益”的困扰。2012年,市委市政府经过深思熟虑,认真研究,打响了退耕还林还果、向山地丘陵要效益的攻坚战。如今,这项帮富于民的巨大工程惠及9个山区镇、180个村、5万余户,初步实现了既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又绿化生态的目的。4年来新发展的11万亩经济林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初显成效,初步把山区打造成了集林果生产、观光采摘、生态体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花园。
通过对市、、、4个镇的退耕还林还果情况的参观考察,感觉有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坚持科技为先,整合资源优势。市与省果树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示范基地。选用最先进的高品质树苗,采用如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等高产优质生产模式,推广采用最新生产技术。根据地形和树种不同进行区域规划,整合水利、交通、农业、国土、林业、供电等部门资源,进行全配套服务建设,解决果树浇水、用电、运输等问题,保证了“水电林田路,跟着果园走”。以退耕还林工程为核心,合理配套完善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
二是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确保退耕还林区域相对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确保经济林栽植集中连片,便于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技术服务、形成产业规模化优势。以原退耕还林区为核心,向周边辐射,连片发展,形成规模较大、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的生态经济林基地。
三是建管并重、质量优先。在保证规模的前提下,选择优质壮苗,精细建园,加强土肥水、修剪、病虫害防控等方面的管理,提升质量、提高效益。市政府、镇、村、户层层落实责任,验收组对建设质量,进行专项检查验收,达不到标准要求的,提出通报批评,扣减补助资金。
四是发挥综合效益,突出森林文化。在退耕还林还果生态富民工程中,做好经济林与乡村旅游、观光旅游结合文章,把山区打造成为集林果生产、观光采摘、生态体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花园。如镇万亩早熟桃观光园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去年共接待游客32万人次,营业收入8000余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是因地制宜发展,突出重点特色优势树种。各镇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传统栽培优势,因地制宜选择栽培模式。栽植树种以核桃、大枣、大樱桃、猪牙皂为主,坚持一镇一品或多镇一品,形成规模优势。
三、纵观市退耕还林还果,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市退耕还林还果工作扎实推进,初步走出了一条“农民得实惠、政府得生态”的双赢之路。通过考察,该市退耕还林主要有以下成功经验:
1、领导重视是根本,确保“退得下”。成立了市委书记任指挥长的“
退耕还林还果情况考察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