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研究的开题报告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紧扣新课改总体要求,以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为重点,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熏陶。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 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朗读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一个重要的过程。一篇文章,不经过反复的阅读,就很难掌握其含义。读的越熟悉,对作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情感也就越能更好的被学生理解。
朗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新《课标》对此也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从新课标到教材再到课堂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朗读训练的确是小学语文“最经常并且最重要的训练”。
鉴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这一课题研究。
研究内容:
着重通过各种教学、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良好语感的目标。
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朗读并自觉进行训练的习惯。
2、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朗读技巧。
3、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扩大知识面。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小学朗读教学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问卷调查法: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朗读教学策略研究打好基础。
3、行动研究法: 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同年级各班之间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以便推广研究成果。
4、个案研究法: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课题预期效果:
1、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学生的语感明显提升,喜欢朗读并乐于展示。
3、结合课堂内外,激起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提升语言素养,为终身阅读奠定基础。
研究安排:
本课题计划时间为一年,总体上分为准备、实施、提高、总结三个阶
一、准备阶段(2015 年 7月—9月)
1、申报课题,调查并分析当前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
2、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查阅相关资料,设计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5 年 8 月—2015年 12 月)
1、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班级。积累原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2、进行课内外的探索与实践,寻求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1)研究朗读教学中的问题。一是角色错位。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二是学而不思。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三是思而不学。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2)增强学生的
小课题开题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