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
很希望我们的每一期杂志都能让读者觉得“开卷有益”。 在范敬宜同志再次成为“新闻人物”――“重返”新闻界,出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之际,我们读到了他在清华的一次演讲,感觉获益匪浅,本期特予刊载,以飨读者。“如果有来世,还是做记者”,这样的肺腑之言,充分表达了一位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业的深沉之爱,以及无比敬业的精神。他通过生动的经历所讲述的道理,真诚、实在,意味深长,耐人咀嚼,尤其值得我们年轻的新闻工作者认真一读。
这期发表了一位读者对新华社一名记者的批评。尽管我们知道,如此采写新闻报道的记者是极个别的,但还是斗胆对国家通讯社的同行作了公开的指名道姓的批评。我们的本意是希望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并提倡这种一针见血而又是与人为善的批评。
同样目的,我们在“媒介批评”、“争鸣空间”专栏里发表的几篇文章,都有一些不同意见,质疑、反诘、争辩,出发点也都是为了明辨是非,求索真理。
长治日报社社长王占禹关于舆论监督的手记,写得翔实、生动,富有哲理,又具操作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地市委的领导是怎样善于运用媒介的舆论监督功能来了解社情、指导工作的,而一个媒体的声誉、威信、影响力是怎么通过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而建立与强化的。这种有声有色、卓有成效的舆论监督,无疑是当前需要大力倡导的。
《经济观察报》在报业市场上迅速崛起,诀窍何在?《我们怎样卖报纸》一文,读来饶有兴味。从事媒体经营或对这方面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读读,或许会从这里获得启发和灵感,把报纸卖得好些呢!
近年来,新闻教育如何适应时代、适应社会需要,成了新闻界、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前不久召开的北京“21世纪新闻学教育峰会”对此又作了深入探讨,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从理论上对新世纪新闻人才的培养作了阐述,并提出有益的积极的建议。这些不仅对新闻院校,而且对新闻媒体的人才培养也应该有借鉴意义。
童兵教授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分析中国新闻文化的发生、发展、消长;张咏华教授对20多年来解放日报的评论作了统计、分析;黄白先生对党报走向市场的历程作了回顾与反思……这些文章都有独特的发现和思考,可读、耐读,颇有教益。
这一期杂志能收“开卷有益”之效吗?
开卷有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