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品梳理心得 1 导言历时一个多月,完成了对各大互联网公司产品线的梳理,今天写个总结。对所梳理的互联网公司的要求是有较完整的产品线或者有平台级的产品,包括谷歌、微软、亚马逊、雅虎、 Facebook 、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新浪、 360 等。写的时候才发现,很难找到几个维度能够把梳理所得的体会完完全全地展示出来。既然如此, 这里就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谈, 一个是关于互联网公司的,另一个是关于互联网产品的。 2 互联网公司关于互联网公司的体会: 一流公司做标准, 二流公司做平台, 三流公司做产品。 做标准标准方面, 最典型的例子应该就是 W3C 标准。 Google 、 Yahoo 、苹果、微软这些大佬都是 W3C 成员。几年前, 微软曾经退出 W3C 联盟, 于是成为了全世界前端开发人员抨击的众矢之的, IT 公司里面彻夜不灭的灯光不知道有多少是为 IE6 照亮的, 后来, 微软兜了一个圈子后,又回到了 W3C 联盟,现在 IE10 又全面支持 W3C 标准了; Googl e 和苹果利用其 Chrome 和 Safari 浏览器不断上升的份额大力推广-webkit- 前缀; Firefox 也在阴暗角落里默默捯饬着它的-moz- 前缀。待 Chrome 和 Safari 以及一系列带 webkit 内核的壳浏览器(如搜狗浏览器和 QQ 浏览器) 占领市场后, webkit 前缀有可能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 W3C 的标准。百度去年加入了 W3C , 360 和腾讯也在今年年初加入了这一联盟。正如小米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做标准才有话语权”。这种联盟越来越像客户单位做标书的采购部门, 或者是负责公务员招考的人事部门——有针对性地把标书做得对某一家投标公司有利,或者把招考条件设置得对某一个考生有利。 做平台至于平台,当前各种开放平台层出不穷,国外大到 iOS 和 Android ,小到 Zynga 和 Rovio ,国内大到 Q+ 和百度,小到人人网和开心网。总的来说,开放平台需要满足的最基本条件应该有两个,第一当然就是要有一定规模的用户数量, 第二是平台本身的功能要足够基础, 这样才有空间来承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各种应用, 并且容纳应用开发商的进入并与之“平等博弈”。对于开放平台提供者来说,开放平台明显是“小投入大产出”的买卖,坐收场地费。开放平台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平台提供商认为有机会,但回报率和市场规模相对于公司现有业务而言吸引力不强的应用, 于是干脆让第三方来做, 如淘宝的 TOP ; 二是需求分散、不明确、共性不强的应用, 如百度的搜索, 搜天气的、搜日历的、搜生辰八字的, 这些都是框计算的零件, 但需求太零散, 这就需要平台提供商建立规则标准, 让第三方来玩儿; 第三种就是招小弟, 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态圈,如 Google 的广告联盟。开放平台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开放 API ,吸引第三方在自己的平台上开发应用, 赚取更多的流量和用户, 还可以和第三方分成; 第二种是开放 login , 降低用户进入第三方的注册门槛, 同时也对圈住自己的核心用户群有一定帮助;第三种是开放数据源, 主要是搜索领域, 引入第三方优质数据源优化自己的搜索结果, 同时会做一定的 UI 优化,第三方要流量,平台要数据,互惠互利,或者
互联网产品梳理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