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doc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重庆市第四十八中学校张红玲
【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分三个子目,第一子目“另起炉灶”与“一边倒”,主要写了四个问题: ①制定外交政策的外交政策的提出。③逐条解释“另 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及意义。(配有思考题和课后自我 测评)③中苏建交及其意义。(配有两幅照片和知识链接)。
第二子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教材叙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形 成过程、内容和意义。(配有一幅照片)
第三子目“走向国际舞台”,主要讲述了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的积极外交活动 和成就。重点讲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亚非国际会议的基本史实。(配有知识链接、 资料卡片和材料阅读与思考题)
在专题五中,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既可以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作对比,又是学 习“外交关系的突破”和“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的基石。
【单元结构】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基础)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v 外交关系的突破 (突破)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调整)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正处在高一年级开始阶段。总体上说,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并不 扎实。虽然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但针对性、辨证性还很欠缺,对较浅的、容易理解的感性知识 仍表现出兴趣,也愿意尝试解决一些需要深刻思考的能力问题。
学生在本课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第一、不会将国际形势变化和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 和调整结合起来分析。第二、由于没有从事外交活动的经历,学生对于如何开展外交,缺乏 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新中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内容,
2、 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
3、 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 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 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 本上改变了旧中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国际社会 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重大贡献。
3、 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等老一 辈外交家的外交风采与智慧。
【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分析:
本节重点是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