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件第20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含义:
凡具祛痰或消痰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能减轻或制止咳嗽和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一般喘咳症多挟痰,痰多时必致咳喘,而化痰药多兼止咳平喘之功,止咳平喘药多兼化痰效,故合称为化痰止咳平喘药。
二、通性及作用:
归肺经,主要有化痰、止咳、平喘之功,还有宣肺、降气、燥湿、软坚之效。
三、分类及适应证
1、温化寒痰药—性味苦温,以温化寒痰为主。用于寒痰湿痰所引起的咳嗽及痰浊流注之证。
2、清化热痰药—性寒凉,以清化热痰为主,用于热痰燥痰引起的咳嗽痰稠咯痰不爽,干咳少痰及惊痫癫狂、瘿瘤、瘰疬等证。
3、止咳平喘药—性味辛苦,有寒、温之分别,以降气宣肺平喘为主,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的咳嗽喘息证。
四、使用注意:
1、注意选择配伍。
2、麻疹初起之咳嗽一般以清宣肺气为主,不宜用止咳药。
3、治寒痰湿痰不宜用清化热痰药,治热痰燥痰不宜用温化寒痰药。
4、咳喘兼咯血者,忌用辛温燥烈而有刺激性的化痰药。
第1节 温化寒痰药
特点:性味多辛、苦、温燥。辛可外散风寒,苦温可内燥寒湿,故能温化寒痰。用于咳嗽痰稀,舌淡苔白或腻,兼有眩晕、呕吐、恶心等证。
※半夏《本经》下品
处方:生半夏 、清半夏 、 姜半夏 、法半夏 、半夏曲。
半夏
性能: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
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
入脾肺经以燥化湿痰
以燥降为功 取其燥湿化
归胃经以降逆止呕
痰之性以散瘰疬痰核、胸痞之证。为化痰要药,降逆止呕良药。故有诸功。
应用: 咳嗽气逆,痰湿眩晕
1、用于痰湿壅滞证 取半夏
胃逆呕吐,胸脘痞闷
以燥湿邪而化痰浊,如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水煎服,治咳喘。或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眩晕, 或小半夏汤(半夏、生姜)治呕吐,或小陷胸汤(半夏、黄连、栝楼)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干姜、甘草、黄芩)治痞闷。
2、用于痰核、瘰疬、梅核气—痰湿结于经脉肌肉之间。用本品消痰散结
如半夏、昆布、海藻、浙贝等治痰核、瘰疬。或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紫苏、生姜)治梅核气。
3、用于痈疽肿毒,毒蛇咬伤--本品外用可消肿止痛。如半夏研细外敷或用鲜品外用。
此外:还用于胃气不和之失眠、结胸、痈疽、癌证等。
用量:6—12g、外用适量,入汤剂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存放陈久者良,阴虚燥咳、咳血及热证忌用。反乌头、附子。同生姜同用可降低毒性。
清半夏--化痰止咳
姜半夏--降逆止呕
法半夏--燥湿健脾
半夏 竹沥半夏--清热化痰
半夏曲--化痰消食
生半夏--散结消痈
中药学课件第20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