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发热与传染病筛查预防与防护
发热的定义
发 热
是机体在内、外致热源的作用下或由各种病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体温超出正常范围,一般认为,口腔温度>℃、直肠温度>℃、腋温>℃ .
人体体温的正常范围
19世纪, Carlein hoid等曾对25000人进行了近100万次的腋温测量
℃, ~ ℃ 。
早晨6点体温最低
午后4~6点体温最高。
正常人体体温范围
-℃
-℃
直肠温度
口腔温度
腋窝温度
~℃
比口腔温度稍高~℃
~℃
直肠体温最准确
正常人体温生理变异
24小时内下午体温
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
女性月经前及妊娠期
略高于正常
波动范围<1℃
急性发热
指自然热程在2周以内者
绝大多数为感染性发热
病毒是主要病原体
非感染者仅占少数
发热的作用
发热可作为临床许多类疾病的共同表现
发热的目的:增加炎性反应、抑制细菌生长、创造一个不利于感染或其他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环境。
发热的病理生理机制
机体
产热>散热
发 热
外源性致热原
(exogenous pyrogen )
内源性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
什么是致热源?
人体的大部分发热均可能与致热原
(pyrogene)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外源性致热原:LPS、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热类固醇(如尿睾酮)、尿酸结晶等
内源性致热原:IL-1、IL-6、IFN-α、IFN-β、TNF等
发热激活物
致热微生物及其产物
内毒素、外毒素
致炎物
组织蛋白分解产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
类固醇
下丘脑
②
PGE
cAMP
Na+/Ca2+
体温调定点上移
散热↓
产热↑
皮肤血管收缩
骨骼肌紧张、寒战
体温上升
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模式图
①
EP
单核细胞
急性发热与传染病筛查预防与防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