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三农”问题重农派的理论实践及其现代启示(三).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三农”问题重农派的理论实践及其现代启示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摘要]本文就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农派”理论实践进行缕析,认为,尽管“重农”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能行通,但具有深沉的时代价值,特别是提出了至今仍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教育农民。没有农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没有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将无从谈起。
[关键词]三衣问题;重农派;流民;教育农民
[中图分类号]d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391(2021)07-0061-0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业经济萎缩,引发日趋严重的流民问题。“三农”问题严重,引起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农村的出路在哪里”的论战由此展开。
在这场论战中,“重农派”成为最引入注目的理论流派。他们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简称“乡建运动”),也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重农派”成为时论的焦点。
“重农派”以梁漱溟、晏阳初、高践
四、漆琪生等人为代表,持论者众多,阵容强大,其理论要点很多,漆琪生在《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心安在――重工呢。重农呢。》文中,概括为“八大要点”:即“第一,农业生产是国民最大多数的农民群众生存与生活之根本,而中国农民现皆困处于贫苦至极的地位,如救济农村,建设农业,则最直接而最迅速的可使贫苦农民,获得苏生之机会,国民经济好转,国民贫困之危急解救,因而国民经济积极建设之基础亦建立;第二,农业经济,至今犹为中国国民经济主要而中心的生产部门……所以农业经济之消长,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之隆替,在此国运日危,经济衰落的时候,复兴农村,重建农业,则可奠定国本……;第三,中国之农村经济,乃是工业各业凭依之所,只有在农村繁荣,农业兴盛,农民富裕的前提下,中国工商各业始有发展兴隆之可能,是以复兴农村,建设农业,乃为工商各业树立发展之前提与基础;……第七,发展农村,建设农业,可以解决数千百万过剩人口的失业问题,不仅农村的无职业农民可以获得谋生之道,就是都市的失业劳工,亦可回转农村以图生存;第八,救济农村,建设农业,不只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特别还是一个紧急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农村经济如不使之积极恢复,农村秩序如不使之迅速安定,则一切经济建设固然都谈不到,而且政治设施,社会安宁,皆将成为重大的问题,这是中国年来极深刻而极严厉的教训,我们岂可忽视。”(漆琪生:《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心安在――重工呢。重农呢。》,见《东方杂志》,1932年第10期,第39―40页)由此可见,“复兴农村”进而解决流民问题,是“重农派”的主要日标之一。
乡村建设运动是“重农派”的理论实践,轰轰烈烈,但实施的方法和目的,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其中从“教育”入手的乡建模式最为典型,影响亦最大。梁漱溟认为,中国内地农民百分之八十不识字,知识极浅,这是“中国问题之解决”的最大障碍,因此,乡建运动的“目的是要化社

“三农”问题重农派的理论实践及其现代启示(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仅仅三声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1-09-1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