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合金重力铸造教程
(1)炉料最多的金属应首先入炉进行熔化。炉料较多的金属先熔化,形成金属熔池后再逐渐地加入其它金属元素,这样可以减少金属元素的熔损。
(2)易氧化、易挥发的合金元素应最后入炉熔化。如熔炼黄铜时要先加铜,铜熔化后再加锌,因为铜的熔点是1083℃,而锌的熔点是417℃,锌的沸点是907℃,熔炼时若先加锌就会造成锌的大量挥发烧损,而熔炼时先加铜,铜熔化后再加锌,锌在铜液中迅速溶解,当合金液达到浇铸温度时,即可出炉浇铸,因此可以减少锌的熔炼烧损。
1. 装料原则及熔化顺序
(3)合金熔化时放出大量热量的金属,不应单独加入到熔液中,而应与预先留下的基体冷料同时加入。如熔炼铝青铜时,将铝加入到铜液中时会发生放热反应,使铜液剧烈地过热,因此熔炼时应先加三分之二的铜,熔化后再加铝,并同时加入剩余的三分之一的铜,这样加铝所发出的热量为后加入的铜所利用,可以避免合金熔体过热。
(4)两种金属熔点相差较大时,应先加入易熔金属,形成熔液时,再加入难熔金属,利用难熔金属的溶解作用,逐渐溶解于熔液中。如熔化含铜80%,含镍20%的白铜时,先将铜熔化,并加热至1300℃左右,再将镍加入(镍块要小些,容易熔化)液体中,逐渐熔化。这样缩短熔炼时间,又保证合金成分。
(5)能够减少熔液大量吸收气体的合金元素,应先入炉熔化。
2. 熔炼时金属的损耗和氧化
熔炼过程中,一些合金元素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挥发和氧化,造成金属浪费和引起合金化学成分变化,影响金属材料质量。
(1)金属的挥发主要取决于其蒸汽压的大小,在相同的熔炼条件下蒸汽压高,金属易挥发,易烧损,如锌、磷等。
(2) 金属被氧化的程度主要取决于金属的性质,与氧结合能力强的金属元素容易被氧化。金属氧化还与温度有关,熔炼温度越高则氧化烧损越大。如铝、磷、铜等。
3. 除气精炼
(1)气体的去除
熔炼铜合金的除气方法常用的有:气体除气法、熔剂除气法、沸腾除气法。
①气体除气法:采用惰性气体,它与金属液不发生作用,不溶解在金属液内,也不与溶解在金属液内的气体作用,如氮气、氩气。惰性气体除气,就是将氮气(N2)用钢管通入到金属液的底部,放出很多气泡,气泡上升时,能将溶解在金属液中的气体带出来。这是因为当氮气泡在金属液中上升时,溶解在金属液中的氢气就会向氮气气泡中扩散,因此随氮气泡的上升而带走。
②熔剂除气法:熔剂除气是利用熔盐的热分解或与金属进行置换反应产生不溶于熔体的挥发性气泡而将氢除去。如铝青铜用冰晶石(Na3AlF6)除气,其反应式为:
2 Na3AlF6+4Al2O3=3(Na2O·Al2O3)+4AlF3 或 Na3AlF6=3NaF+AlF3
反应产物AlF3为气体,起除氢作用,另外两种反应产物为熔渣,通过扒渣除去。由此可见,用熔剂除气时,还具有除渣作用。
③沸腾除气法:沸腾除气是在工频有芯感应电炉熔炼高锌黄铜时常用的一种特殊除气方法。如熔化黄铜时锌的蒸发就可以将溶解在合金液体中的气体去除。由于熔化温度较高超过锌的沸点(907℃),因此在熔炼后期会出现喷火现象,即锌的沸腾,这样有利于气体的排除。
(2)除渣精炼
①静置澄清法:静置澄清过程一般是让熔体在精炼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使氧化及熔渣上浮或下沉而除去。
②浮选除渣法:浮选除渣是利用熔剂或惰性气体与氧化物产生的某种物理化学作用,即吸附或部分溶解作用,造成浮渣而将氧化物除去。
③熔剂除渣法:在熔体中加入熔剂,通过对氧化物的吸附、溶解、化合造渣,将渣除去,熔剂的造渣能力越强,除渣精炼的效果越好。
4.影响铸模铸锭质量的主要因素
(1)浇铸温度:浇铸温度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利的,因为采用较高的浇铸温度,势必就要使炉内熔体的温度作相应的提高,这将引起铜合金在熔化和保温过程中大量的吸气,同时也会增加烧损,在浇铸时会使氧化加剧。此外,过高的浇铸温度也会对铸模的寿命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平模浇铸时模底板更容易遭到破坏。当浇铸温度偏低时,熔体流动性变差,不利于气体和夹渣上浮,也易使铸锭产生冷隔缺陷。因此,必需根据合金的性质,结合具体的工艺条件,制定适当的浇铸温度范围。
(2)浇铸时间:不同牌号的铜合金都有最适宜的铸造温度,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将直接影响铸锭的质量。对于铸模铸锭方式来说,铸造温度的控制与浇铸时间密切相关,因为浇铸时间越长,先后浇铸的金属熔体的温度差越大。对于铸造温度范围较窄的合金来说,浇铸时间越长,浇铸温度也就越难控制。
(3)浇铸速度:浇铸速度通常以锭模内金属熔体每秒钟上升的毫米数来表示。浇铸速度的选择原则是:①在保证铸锭产品质量的
铜合金重力铸造教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