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机遇
中国电影业在最近几年的蓬勃发展,充分显示出电影在中国开始作为一种产业所焕发出来的无限活力与勃勃生机,它让所有电影人相信,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必定是灿烂而又辉煌的。然而,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来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电影产业却又明显存有不足,这就是与大型国有电影企业的“隆重换装”以及与民营影视企业的“不断涌现”相比,曾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创造过辉煌抑或立下汗马功劳的中小型国有电影厂,在这一轮体制改革中,却明显地落后了。除了山西电影制片厂带给我们一份惊喜之外,其余20余家中小型国有厂,尽管或多或少地在尝试着进行改革,但大多仍延续着一年几部或几年一部的电影生产创作格局。在大型国有电影企业、中小型国有电影企业和民营影视公司组成的序列中,两头热、中间冷所形成的这种“哑钤型”结构,已成为目前中国电影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在以不均衡的图式勾勒出中国电影产业异常突出的结构性缺陷外,也在以一种异常鲜明的“两面夹击”、“四面楚歌”式的现实性危机暗示,道出了中小型国有厂日益严峻的改革形势。
以2005年影片生产为例,中小型国有厂独资拍摄的影片共8部,占国有电影制片单位出品总数65部中的12%,与民营电影机构出品的96部影片相比,比例是1:12;此外,与民营机构联合出品42部,与港资、外资联合出品10部,分别占据同类(62部和37部)中的68%和27%;总产量60部,占全年总产量260部的23%。从这组数字可以看出,除了与民营机构联合出品占据较高的比率外,其余方面,中小型。而熟悉中国电影生产的人们都非常清楚,国营与民营的联合,大多是以机器、厂房、人员的折算参与投资的,其真正的主体大都在民营一方。因此,这一比率的偏高,则又恰恰说明了中小型国有厂在自主运作能力方面的低下。在这方面,与大型国有电影企业或民营电影机构相比,差距非常大。
由此可见,中小型国有厂的体制改革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们难以乐观,因为无论从哪方面讲;中小型国有厂在体制改革中面临的劣势,都比它的优势更为明显。别的且不说,只消看看那些破旧的厂房、老掉牙的设备,你就会明白,中小型国有厂若想脱胎换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从产业的角度看,中小型国有厂面临的问题,亦是异常严峻:
1、战略性的调整,使中小型国有厂陷入更为尴尬的境地。
政府的改革政策,往往呈现出一种弧线规律,也就是说,在行业旧体制必须改革的情况下,政府的政策往往是优先考虑本行业中最强的以及最弱的两极,而后再向次强和次弱处转移。在电影行业的旧体制中,最强的,当然是北影、长影、上影这些大型国有电影制片厂;而最弱的,自然是那些民营影视机构:次强和次弱者,则非这些中小型国有厂莫属。按照这种弧线规律,在政府的改革政策优先完成对最强的大型国有电影厂政府性的干预、政策性的支持和对最弱的民营影视机构政策性的开放、政府性的引导之后,本应将改革的重点投放在这些相对于大型国有厂次强、相对于民营影视机构次弱的中小型国有厂身上,但恰在此时,政府的政策却日益向发行放映这一市场环节和外资机构的准入等环节倾斜,政府的干预行为也开始逐渐退出且愈益向宏观性调控转移。由于这种战略性的调整,这些中小型国有厂不但没有得到弧线规律的覆盖,反而被无情地抛向了市场。因此,无论是在政府政策、政府行为迟迟未至或突然消失所形成的“真空”面前,还是在市场之水汹涌而来所造成的“虚空”面前,中小型国有厂都普遍感到了一种无力和束手无策。
2、竞争意识不强,竞争力薄弱,市场主体地位大多未能建立起来。
尽管早在上世纪90年代,政府已将国有电影制片厂推向市场经济,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所有的中小型国有厂几乎无一例外地陷入到困顿之中。以龙江电影制片厂为例,“从1999年开始,政府实行差额拨款,龙江电影厂日子开始不好过。到2001年底,政府彻底断奶,完全被推向市场的龙江电影厂就像是没了娘的孩子,被逼无奈去找市场却找不到方向,加之观念没能转变、资本投入不足,设备老旧,还有,合四为一最终形成了人员的大包袱,背不动,但一直强背着。虽然,省广电厅、省电视台高度重视,力图扶持其发展,投资近3000万元用以生产建设,希望其重振辉煌。但由于不了解市场,旧机制沿袭下来的制片人没有市场观念、风险意识和责任感,加之管理混乱,生产出的电视剧《少林血禅》等片不但没有成为走向市场的敲门砖,反倒成为卖不出去、砸在手中的影视‘废品’,龙影厂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再如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广西电影制片厂,“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将国营的电影厂推向市场,旧的矛盾依然存在,新的矛盾层出不穷,广西厂直到今天,创作力量弱。导演不足,制片车间里使用的多为5
挑战与机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