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邓石如篆书
【摘 要】邓石如,原名琰,字石如,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金文学家,其对后世书法及篆刻艺术的发展,影响巨大。本论文从邓石如的《白氏草堂记》出发,深入的研究他的篆书风格成因、书风特点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邓石如;篆书;书风特点;影响
一、邓石如篆书风格成因
邓石如的成功首先源于他良好的家学环境,邓石如生长寒士之门,祖父和父亲都精通书法,多才多艺,工四体书,尤长篆籀,喜摹印,对其学书影响最大。他常利用劳动空隙,就地取材于书法篆刻以勤学苦钻,在书法上如此良好的家学是他后来学书成功的重要启蒙阶段。其次是他别样的生活经历,经常寻师访友,奔走求教,出身贫寒却游历四方,他的人生后期涉足大江南北,期间饱尝人生千辛万苦,人世纷繁的冷眼歧视却不因怀才不遇而惋惜,为其于碑学书法一如既往,披襟斩棘,乐此不疲,培养了邓石如独立的人格,决定了邓石如书法篆刻艺术的高品位,游历是我国古代艺术教育的特殊形式,经过家学的陶养,邓石如就直接步入社会文化环境的大课堂中广结天下名士,奠定了他学术专攻之志。20岁左右,他就开始离家游走,不辞劳苦,到32岁时再赴寿州专访前巴东知县梁?s,深得恩师精髓,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式,建立了良好的书法理念,后来梁?s将邓石如介绍给挚友梅?H继续学习,梅家藏有众多法帖资料与金石善本,使其收获颇多,为日后碑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是他对书法艺术的不断追求的精神。通过他师法百家,勤奋好学,执着钻研,孜孜以求的精神和学习态度,使得邓石如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日益精纯,刻苦研习并结合实践加以创新,使书法与篆刻融会贯通,使他取得了超越前人的艺术成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写风格。
二、邓石如篆书的风格特点
《白氏草堂记》作为邓石如的经典作品,其书风一直受世人所追捧,接下来我从用笔、结构和章法三个方面分析它的风格特点:
(一)用笔方面表现的十分大胆且极富创造性,书写时融入了隶书的笔意,打破了篆书粗细均匀、千篇一律的特点。著名书法家包世臣在《邓石如传》中这样评价道:“山人篆法,以二李为宗,而纵横闺阴之妙,则得之史藕,稍参隶意,体微方,与秦汉当额文为尤近。”说的就是邓石如将金石隶意入篆,在加入隶书的用笔后,其小篆线条灵动丰富,他在“藏头护尾”的同时不拘泥传统篆书的曲线结构,反之更关注直线的流畅,然而他的篆书也并非一直到底,同样包含曲线弯折,变圆转曲折为方中见折的技法使其书写的感觉圆润且不失刚劲。用笔方中带圆,圆中有方,刚柔并济,圆笔逆锋入笔,方笔中锋逆入,收笔时注意笔画的圆润,或顺势收笔,或回锋按顿收笔,行笔、收笔遒劲有力,并且在中锋行笔的同时将笔力集中于笔尖,笔意愈发深厚丰富,细细品味还有“似走还留,欲停还行”的书写意味在其中,整体呈现雄浑厚重,凝练劲挺,高古质朴的韵味。
(二)结构方面体现为内外疏密变化极为丰富多样,字取纵势,体势微方,间隔均匀,正中寓斜,因字布势,左右高低层差错落,上下大小开张,疏朗豪迈,使篆书结构充满了活力。他还将汉碑结字中上密下疏、虚实交错、笔意沉雄、用墨厚重的特点融进了篆书,浓重的墨色和质朴的结构线条,疏密关系使字与字之间增强了了黑白之间的矛盾对比,显得更加雄厚高古。邓石如书法作品给人最突出的感觉是“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完白山人
探究邓石如篆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