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无痕,道亦无痕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的课堂教学自然质朴,清新隽永,常常看似不着技巧,却给人无限回味,可谓于无痕中彰显过人的教学智慧。这不仅体现在薛法根老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教学策略的取舍,对课堂生成的把握以及对教学节奏的掌控等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他的课堂上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品质等方面的养成指导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语文学习讲求文道结合,薛老师的课不仅教学无痕,更是做到了道亦无痕。请看他在教学中是如何实现“道”的无痕境界。
一、植根文本,在无痕中内化
(教学《爷爷的芦笛》一课,在学习课文中三处笛声的语句后,老师出示填空:“在惊涛骇浪的黑夜里,这笛声 ―― ;这笛声 ――;这笛声 ――。”让学生写自己的感受。)
师:谁愿意来交流?
生:在狂风怒潮的黑夜里,这笛声把强强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
师:把这里的“把”字改成“将”。
生继续:这笛声给了他勇气,这笛声让他懂得,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生:在惊涛骇浪的黑夜里A,这笛声将强强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这笛声给了强强许多勇气,这笛声使强强想起了爷爷平时爱说的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师;很好,有和刚才这几位同学不同的吗?
生:在狂风怒潮的黑夜里,这笛声像海浪一样锐不可当;这笛声充满了爷爷对强强的爱;这笛声给了强强鼓励;这笛声给予了强强勇敢。这笛声体现出了爷爷说过的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生:……
师:写到这里,你们对爷爷留下的那句话有了自己的理解,那就是――
生:阳光总在风雨后。
生:人生道路上总会经历坎坷。
师:这是你的名言(众笑)
生:不经受挫折和失败,就不会变得勇敢坚强。
生:人就是在磨砺中成长的。
师:这笛声还包含着什么?
生:这句话包含了一个“土包子”对自己孙子的期望。
师: 是吗?这样一个勇敢的、饱经风霜的老人,说出了这样包含哲理的话,你觉得他“土”吗?
生:不土。
师:可敬吗?
生:可敬。
师:你希望有这样一位爷爷吗?
生:希望。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爷爷的芦笛》。在想象当中,爷爷的笛声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这笛声清脆悦耳,让人心旷神怡;而在惊涛骇浪的日子里,在那令人恐惧的时刻,这笛声给予他的是勇气,告诉了强强,一个人在经历磨难之后才能更好地成长。
评析:以上教学结结围绕写话来进行展开,学生结合对文本学习的理解,将自己对笛声的感悟化为文字表达出来,这样的写深入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对文本内涵的把握,为学生读懂文本服务。但更高明处在于,学生在写的同时,还深刻地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即如何更勇敢地面对生活,这也是这篇课文所要告诉给学生的。看不到老师的强势灌输,甚至看不到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就在学生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由学生说出,悄悄沉淀在学生的心里。这样的做法是植根于文本理解,帮助学生进行无痕的内化。
二、链接生活,在无痕中延伸
(教学《和时间赛跑》时,薛法根老师与学生进行了以下的一组对话。)
师:我和太阳赛跑,我赢了――
教学无痕,道亦无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