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货币储备体系的缺陷及其矫治奚君羊(载《财经研究》 19 99 年第 5 期)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 国际货币体系由此进入了所谓的牙买加体系。针对牙买加体系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端,国际学术界多有抨击。例如英国的格雷罕姆· 伯德( Graham Bird )认为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由人为设计和经过专门的补充、修改组成的拼凑之作( The present world ary system isa patchwork of design and ad hoc amendment and modification )。 1 美国的约翰· 威廉姆森( John Williamson )更是将其定义为“国际货币无体系( international ary nonsystem )”。 2 可见,牙买加体系并非“人为实施”的,更非“专门设计”的,而是国际社会面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所作出的被迫的、无奈的选择。作为这一体系组成部分的国际储备体系自然也难以摆脱类似的窠臼。一、多种货币储备体系形成的原因现行国际储备体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储备货币的多元化,由此构成多种货币储备体系。虽然从根本上来说, 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在 70 年代崩溃以后, 美国经济地位的相对衰弱和欧洲、日本的经济地位日渐强大的结果,但具体来看,其间仍有众多缘由。(一)交易需要交易需要在决定各国外汇储备的货币构成方面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外汇储备在性质上主要是一种应付未来临时性需要的准备金,因而要求其具有良好的、广泛的国际收受性, 即一旦用于对外支付时能易于为对方所接受。由于货币的对外支付通常与一国的对外经济交易紧密联系,所以,一国对外经济的地理倾向,便成为决定该国中央银行持有何种储备货币的重要因素。例如,一国的进口若主要来自于英国,那么其对外支付一般也会集中在英国。这样,在其外汇储备构成中保持较高比重的英镑就显然是适宜的。由此可见,一国外汇储备的结构变动是该国与某一储备货币国家的贸易份额的函数。这里的贸易份额是指一国对某一特定国家的进出口值占该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换言之,一国与某一外国的贸易数额越大,该国就越倾向于以该外国货币用作外汇储备,因为该国在对外支付时使用这种货币的概率较高。既然货币作为国际支付手段起因于国际商品和劳务的交易, 不同货币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的使用范围就与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份额和用哪种货币计价这两个因素有关。罗勃特· 海勒( H. Robert Heller )和马尔科姆· 奈特( Malcolm A. Knight )的研究表 1参见 Graham Bird, "World Finance and Adjustment", 1985, 第 46页。 2威廉姆森指出,现行的、起始于 1973 年3月的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是一种无体系,其特点是国际收支调节、汇率制度和储备体系均处于无政府状态,而且,这一体系还由于 1976 年的“牙买加协议”而得到法律上的认可,从而享有合法地位。参见 John Williamson, "The Failure of World ary Reform,1971-74", 1977, 第 351 页。明,一国对美国的贸易每增加 1% ,其外汇储备中美元的比重就会增加 % 。 3 此外,国际上的许多大宗商品,例如石油仍然以美元计价,因此,人们不得不承受汇率风险,事先持有美元,以便用作购买这些商品的货款。可见,美元在世界外汇储备中之所以享有独占鳌头的地位,这与美国的进出口量占世界的比重较高不无关系。但是, 70 年代以来,美国的进出口量占世界的比重一直在下降,而日本和德国等欧洲国家的比重则在上升。多种货币储备体系的形成显然不能脱离这一背景。此外, 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例如在欧盟成员国之间和东亚, 由于不包括美国, 美元以外的货币便开始广泛使用。但一种新货币的使用会增加成本,因此,各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外汇组合中的币种数量不会太多。正因为如此,在采取固定汇率制度的货币集团如欧洲货币体系中,使用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货币,如德国马克而不是按双边贸易的份额持有多种货币可提高效率。为什么各国中央银行选择德国马克而不是法国法郎或其他欧洲国家货币?这与信息有关,因为中央银行需要根据信息作出判断。有关各种国家货币特性的信息,如通货膨胀的前景、外汇管制的风险使不同的货币之间出现差异。长期以来,德国维持着持续的低通胀率,实施外汇管制的风险极小,这使得以马克作为储备货币的需求相对增加。此外,马克在历史上的坚挺的走势使人们对其未来充满信心,持有马克有可能从其对其他欧洲国家货币的升值中获得好处。然而, 有的时候从某个国家进口的商品未必就以该国货币标价计值, 而是以既非进口国又非出口国的第三国货币标价计值的。例如,许多拉美国家的出口就是以美元计值的。于是,对于进口集中在
多种泉币储备系统的缺点及其矫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