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背影》教学设计.doc第5课 背影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一一“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 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情感目标: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 会关爱他人。
重点: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难点: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一、 情境引课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 轻的叮咛,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 想一
想,其中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学生交流后,老师引入:既然你们有那么多感动的事情,我们的伟大作家也 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你们愿意了解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朱自清的《背影》。
二、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 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 集》里。《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三、 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 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 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 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 浦口车站惜别。
四、 整体感知 理清文脉
听课文录音。播放《背影》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明确: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主要写谁? 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这篇课文以背影为线索 主要写了我的父亲 反映了父爱这个主题)
、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
(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家境惨淡 父子离别)
五、
质疑探究、;
精心赏析
父
亲
的
背
影
父
亲
的
动
作
父
亲
的
语
、
儿
子
的
眼
泪
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此时让学生欣 赏背影的片段录音)
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
我看见他 戴 着黑布小帽,穿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 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1) 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 (明确: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平淡的话语里往往
5《背影》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