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在我们母亲河里成为传说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科 1201 刘欢物种介绍濒危原因物种现状保护措施白鳍豚(学名: Lipotes vexillifer )亦称:白鳍鲸、白鳍、江中华江豚等,是中国特有的淡水小型鲸类,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有恒定体温,总是在 36 ℃左右,仅产于长江中下游。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白鳍豚自成一科,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 12 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 2007 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白鳍豚白鳍豚又名白鱀豚(淡水鲸类) 白鳍豚- 详细介绍详细介绍外形特征分布范围生活习性生长繁殖身长 — 米,体重 100 — 150 千克, 吻部狭长,前端略上翘。喷气孔纵长,位于头顶左侧。眼极小, 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 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 10 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现有数量稀少,面临灭绝的境地。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 2-6 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文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 又迁入另一地域. 雌兽一般在 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 4岁。成年白暨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 3月至 5月, 8月至 10 月。孕期为 10 至 11 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为 1:1, 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 30 %,自然繁殖率很低。白鳍豚- 物种现状?二十世纪 50 年代时,长江中尚可见到较大群体,但此后白鳍豚的数量却急剧下降,在沿江湖泊和支流中消失,长江中的个体己不足 100 只,仅残存在长江中游的枝城到南京一段。据报道, 1980 年代初有 400 多头, 1986 年减至 300 多头, ? 1990 年调查时有 200 多头,至 1993 年为 130 多头,到 1995 年不足 100 头。 1986 年,捕捉到一头雌性幼豚,两年半后,这头雌豚死于肺炎。。? 2006 年,在白鳍豚的栖息地长江对淡水豚类进行的一次考察最终无功而返。? 2007 年8月8日,一次重新评估中,白鳍豚被贴上了功能性灭绝标签。白鳍豚- 物种现状 2002 年7月 14 日上午 8时 25 分,世界惟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去世了。“淇淇”走了。走得那样突然, 那样悄无声息。淇淇死后制成的标本, 现放置在武汉白暨豚馆供游客参观。到底是谁在威胁白鳍豚的生存? 白鳍豚- 濒危原因酷捕滥捞,经常误杀白鳍豚。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日渐压缩白鳍豚的生存空间, 破坏其栖息地,并阻断白鳍豚的洄游路线。渔民捕捞作业对白鳍豚的误伤屡见不鲜。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白鳍豚的安全,航道的日益繁忙使白鳍豚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船舶的噪音污染,使白鳍豚的生活彻底打乱,干扰了他们的的声纳系统白鳍豚- 濒危原因白鳍豚- 保护措施? 1978 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鳍豚研究组。正式开始白鳍豚的科学研究。国务院颁布了《水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通令》,都把白鳍豚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1979 年,中国宣布白鳍豚为濒危物种。? 1980 年,湖北省政府发布了《关于保护珍贵动物白鳍豚的布告》。
白鳍豚保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