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从这首小令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来看,这首《如梦令》也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这首小令追述了作者夏日游饮归途中的一个小片段,意境几层叠进,情感几度转折,无一不扣读者心弦。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开始两句就点出了这是一篇回忆之作,同时交代了时间(日暮)、地点(溪亭)、状态(沉醉),这样使得读者能够在词之开始就随着作者沉浸到对往事的回忆中去。对于小令而言,这种创作手法是常见的。“常”体现了往事难以忘怀,深深的印到作者的记忆里,让作者不时的回忆起来,而且每次回忆起来都觉得意兴盎然。也有书此处作“尝”字,表示曾经的意思。这在文章也说得过去,不过“尝”字体现不出往事给人的印象之深,故而取“常”字。“沉醉”一词写出了作者及好友当时的状态,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同时“沉醉”一词也从侧面写出了游玩兴致之高,饮酒赏景,心旷神怡,酒喝得十分舒畅,不知不觉就“沉醉不知归路
”了。“沉醉”词用的凝练传神,使得此处笔墨省但是意境酝酿的很足,很自然的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的情景。短短两句就将当时情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扣合上文“沉醉”,过程发展的自然而然,酒喝得不少了,景也看得不少了,时间也不早了。作者和好友们想起来该回去了,但是由于“沉醉不知归路”,因而“误入藕花深处”,情节衔接流畅。同时这两句将意境第一次宕开,全文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转折,作者深厚的功力再次显现出来。当然误入的地方也不是危险之地,是回忆起来令人倍感温馨的藕花深处,试看荷花亭亭玉立、荷叶青翠相接,还有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不过毕竟是沉醉之下误入,也足以让读者的心弦提了起来,引发了读者继续读下去的渴望。“晚”、“误入”都是作者凝练之笔,生动地写出了当时的情景,同时暗示了人物的心态。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两句深得历代评家的好评。这两句在上文之后再次转折,使得意境更进一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想在这种“误入藕花深处”的情况下,作者和好友们酒醒了不少,都意识到了目前的处境,毕竟时间已晚。于是“争渡,争渡”,都拼命地开始划船急于离开这个地方,七手八脚,彼此吆喝着,结果惊起了在藕花深处栖息的沙鸥白鹭。这些鸥鹭纷纷扑腾而起,这该是怎样一番情景。人声鸟声呼应,人物的忙乱和鸥鹭的慌乱相衬,构造了一副意趣横生的画面。读者的担心在这一刻
评析李清照的《如梦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