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学案
【教学模式】学测评三元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3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若干。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3分)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二、自主学习(5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页例1
自学指导:
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它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
2、尝试训练:3厘米=( )毫米 60毫米=( )厘米
师:同学们,你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了吗?
3、学生汇报小结:1厘米=10毫米
4、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师: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等)
师: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水量等)
三、自主练习(8分)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了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来进行自主练习,看谁把今天的知识学的最好,最棒!
1、做一做:
橡皮: 厘米 毫米;铁钉: 厘米 毫米;曲别针: 厘米 毫米;
2、单位换算:
4厘米=( )毫米 90毫米=( )厘米
70厘米=( )毫米 800毫米=( )厘米
3、小组汇报。(抽签汇报,可以选择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等)
四、当堂检测(发试卷)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最好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五、评价总结(4分)
1、教师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自批,统计正确率;
2、小组汇报完成情况。
3、教师总结错题的类型,再次精讲。
4、学生谈收获和自我评价。
毫米的认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