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唯吾德馨”与文本解读
曾几何时,文本多元解读理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 行其道,其间有些解读结果令人莫名惊诧。例如《语文教学 通讯》(初中刊) 2007 年第 3 期王锡权《先生为何不与白丁 往来》一文说,上课时有学生问:既然刘禹锡是一个品德高 尚的人,那又为何不与平民往来呢?经过老师的引导分析使 学生明确:其一,刘禹锡是“不可能过得悠闲自在的” ;其 二,刘禹锡的 “群众基础还是很深厚的” ;最后得出结论:“作 者并不是有意疏远老百姓,真正疏远的是黑暗的官场。 ”
聂传安撰文 (见《有关 〈陋室铭〉 的几个问题》,载《语 文教学之友》 2007 年第 9 期)以为,这节课得出的结论是 “想 当然耳”,原因就是老师没有注意“刘禹锡与‘德馨' ”、“刘 禹锡与‘白丁' ”、“刘禹锡与官场”等三个问题。聂文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从相关史书记载及历史对刘禹锡的评价看, 刘的人格并不高尚,他所说的“德馨”与“品德高尚”完全 是两回事, 是一种“自恋”行为;刘禹锡一生虽曾三起三落, 但从未离开过官场,是一个热衷于官场、一直都在其中浮沉 的人,“怎么可能真正疏远黑暗的官场呢”?
笔者赞同王文是出于“想当然”的误读的看法,但以 为聂文的观点同样有值得商榷之处。先看人教版课文的相关 解释:“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一“这是简陋的屋子,只 是我(住屋的人) 的品德好 (就不感到简陋了) 。”这里对“陋 室”的解释就有问题。 “陋室”作“简陋的屋子”讲是通行 的解释, 如《辞源》《辞海》 和钱仲联 《古文经典》( 472 页)。 但从“陋”字古义看,也有“偏僻” 、“隐蔽”的意思,古籍 用例不少。 如《尚书 ?尧典》:“明明扬侧陋。”唐代孔颖达疏: “举其明德之人于僻隐鄙陋之处。 ”《左传 ?成公八年》:“莒 子曰:‘僻陋在夷,其孰以我为虞?' ”杨伯峻注: “无人觊 觎此偏僻夷蛮之地。 ”
再从相关文句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无丝 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突出的也是远离了市廛歌声, 不见了公文往返,反映了其所处的环境少有人来。且“诸葛 庐”、“子云亭”在文人心目中本来就是“隐士居处”的代名 词。所以,所居之处“简陋”与否,实非关乎本文宏旨,只 有作“偏远” 、“隐蔽”讲才符合刘禹锡本意。
再从本文立意看。文末“孔子云:何陋之有” ,用的是 《论语》中的典故。 “何陋之有”语出《论语 ?子罕》,原文 是:“子欲居九夷。或曰: ‘陋,如之何?'子曰: ‘君子居 之,何陋之有?' ”宋代邢 ?m 疏及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 皆曰:“陋,隐僻也。 ”“九夷”指古代东方少数民族地区, 就是远离中原都市的偏僻、荒远之地。孔子的意思是说:只 要有德性、有才学的君子居住在那里,又哪里会觉得偏远
“唯吾德馨”与文本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