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热互动”与“冷互动”
在新课改背景下,“互动”一词开始流行起来,它既是 教师变革课堂教学行为紧跟时代步伐的教学方式,也成了对 教学效果的评价依据之一。是否“互动”了,变得很重要了 起来。
听了不少课,热闹非凡,鼓掌的、呐喊的、说笑的、公 开要掌声的,不一而足。尝试上了不少课,每次热闹后,总 有些不甘心,因为有些喧闹与文本内容本身是毫无关系的, 甚至大大消解了对文本内容、情感的理解把握。
什么叫互动?从字面上看,互相牵动,触动。教师的一 言堂不是互动,把时间全交给学生同样不是互动。教师放手 到一旁当听众,任学生发挥,失去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作用,甚至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发言,不管内容回答得正确与 否便随口赞扬“很好”、“很精彩”,于是满堂的错误便成了 满堂彩。这种表面热闹的互动,姑且称之为“热互动” 。这
种互动,学生的激动更多的表现在外在的交头接耳,手舞足 蹈。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冷互动”,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引 导引起学生深入的冷静思考,而学生在冷静思考的过程中提 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又激发老师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引导,从而 将文本内容一一精彩呈现。学生在与老师的互动思辨中保持 着思路的清晰、活跃。在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心里却经受着 巨大的冲击。
新教材语文必修一入选了《荆轲刺秦王》,这是一篇非 常精彩非常经典的文章。讲解此文肯定是有话可说的,但如 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来探究学习呢?教 师要如何引导才能使学生有效地互动起来呢?
上《荆轲刺秦王》,不同的班级却上成了两个样。
一个班完全按照预设情景进行。学习第三段,荆轲是怎
样借到樊於期人头的?(原文略)
因前面有《烛之武退秦师》的精彩游说铺垫,所以学生 进行了比较,梳理。最后总结了几点。一是动之以情,激起 樊於期的仇恨;二是晓之以理,用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一下 解决了樊於期“报仇”与“报恩”的苦恼;三是授之以计, 增其信心。结论是因为荆轲高超的游说艺术,说得樊於期豁 然开朗,慷慨割下了人头。在此过程中学生讨论热烈, 高兴, 我也不怀疑此堂课的互动性。
另一个班,先也在预设的情景中顺利的进行着,但同学 在翻译一个句子时出了问题,致使这节课堂走了样。学生在 翻译“将军岂有意乎?”时,顺口就翻译成了“将军难道有 这个意思吗?”可有同学发现,不对呀,该句是反问句,语 气强烈,带着强烈的质问,表达的意思就成了“将军不应该 有这种想法”,这岂不是与前面说的一大通话矛盾了吗?有
同学说写错了,原句如果表达成“将军岂无意乎?”好像要 更好些。老师引导:是原句表达出错了吗?不可能吧, “有”
和“无”在字形上相差很大,不会在流传中出现印刷的问题, 如果是编者刘向的错误,也太低级了一点,即使是刘向的错 误,在千百年的流传中也早被发现纠正了。那么会不会是古 代表达的一种习惯呢,大家想想以前学过类似的例句吗?有 同学很快想到《隆中对》中诸葛亮对刘备一席话后也有一句
“将军岂有意乎”。意思还是不对,这时一个同学已经查了 古汉语字典,“岂”字在这里不做“难道”解,而应作“是 否”解。“将军岂有意乎” 应为“将军是否有这个想法呢?” 问题迎刃而解。
句意理解了
“热互动”与“冷互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