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滕王阁序》“落霞”联诸辨
摘要:《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不是晚霞,而是早霞。 现行的注释将“落霞”解释为晚霞,是望文生义。
关键词:王勃;滕王阁序;落霞;对仗
《滕王阁序》大赋为唐朝诗人王勃所作。王勃,史称诗 界“初唐四杰”之首。他在探望父亲的时候,路过滕王阁, 因之而作。关于赋作产生的具体年代,说法不同,想应以王 勃十四岁时(“童子”)作为准。
此赋很长,名句很多。有一些名句,后来为人们经常引 用,已是约定俗成,发展为成语。还有一些名句,简直和《论 语》中一些名句成为科举考试题目一样,来当做文艺作品的 标题了。如古筝名曲《渔舟唱晚》,其标题便取自《滕王阁 序》。在《滕王阁序》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可谓千古传 诵的名句,当属“落霞与孤鸳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人
们也常以此联为王勃的代表作,并以此联来评价王勃的创作 水平。其实,这并不准确。因为此联并不是“原生态” ,甚
至难以说是王勃的独创,它仅仅是一次摹仿,至多是一个化 用而已。此联的来龙去脉,经查证,原来它始自南北朝时期 的文学家庾信的《马射赋》。此赋中有一联,曰“落花与芝 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很多人不知道《马射赋》及其
“落花”联,却熟悉《滕王阁序》及其“落霞”联。因为,
“落霞与孤鸳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联,确实比“落花与 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联大气、炫美,也可谓之青出 于蓝而胜于蓝吧!
人们推崇“落霞与孤鸳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联,无 可厚非。不过,如果人们并不探知此联的真谛,甚至连文字 的真义都不了解,也在那里摇头晃脑怡然长吟、吞云吐雾侃 侃而谈,那就有附庸风雅之悲了。
关于“落霞与孤鸳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联名句, 流行的解释是:晚霞由上而下落向天际,孤单的野鸭由下而 上冲向天空,它们一齐飞翔。秋水与长天颜色一样,连成一 片无法分界。
这个解释,隐藏着一个违反辩证法的根本矛盾:将要结 冰的“秋水”,一年四季中最为明净清澈。因为,秋凉水凝 之际,杂物消停沉淀,所以水绿如蓝( “时维九月,序属三
秋,潦小而寒潭清”)。“秋水”是如此之蓝之清,而霞落之 时的“长天”,则是浑浊厚重、一片灰暗。人们之所以称傍 晚的天候为黄昏,盖因于此。对于这一点常识,作为“初唐 四杰”之首的大诗人、善于观察生活的创作家王勃肯定是清 楚的,不会说黄昏霞落之时的“长天”和“秋水”是“一色”, 不会将相反视为相同。显然,人们对“落霞与孤鸳齐飞,秋 水共长天一色”的流行解读不符合实际,是悖论,当然也不 是诗人的本意和赋作的本义。
再则,如果“落霞”是下降的晚霞,那么,此时刻应该 是百禽归宿了,野鸭怎么会反其道而行之来远走高飞了呢?
还有,如果“落霞”是下降的晚霞,那么,该句就自相 矛盾了:一个(晚霞)是降落,一个(野鸭)是升腾,动态 相反,它们怎么能够一“齐”来“飞”呢?
另外,如果“落霞”作晚霞解、“落”为晚时,就和“秋 水”之“秋”没有对仗了。因为,“秋”也是晚季。晚对晚, 这从古典诗词赋联的对仗上来说, 也是违反规则的,是忌对
落、晚之类,只能对晨、初之类。天才诗人王勃,应该不会 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那么,流行解读的问题出
《滕王阁序》“落霞”联诸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