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故事
电影诞生后,借由影像描绘人物最隐晦的梦境深处则变得灵活自如,更由此带来层出不穷的名片佳作。 人都会做梦,人最说不清楚的也是梦。有说,梦是现实情绪的转化。我一朋友便经常抱怨,大凡他心烦意乱之时,梦中便总在做各类数学题,还都是解不出的那类。还有说,梦是一种预言。有人自古便信“周公托梦”,境由心生,如若有幸梦到大把数钱,那定是横财将至。对于虚实相依的梦境,向来艺术家也感兴趣。电影诞生前,要表现梦需经由文字描述,可总觉得少了点图像感。电影诞生后,借由影像描绘人物最隐晦的梦境深处则变得灵活自如,更由此带来层出不穷的名片佳作。
梦之奇遇
最近一部关于梦的电影,是风靡中国各大影院、取得骄人票房的《爱丽丝漫游仙境》。影片取材自英国作家路易斯?卡罗尔于1865年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叙述了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女孩从兔子洞进入一处神奇国度,遇到许多会讲话的生物以及像人一般活动的纸牌,最后发现原来是梦一场。原书出版之后广受欢迎,儿童和成人都喜爱这部作品,因而反复再版。此外,该书有众多的衍生产品,它于1903年被搬上银幕,至今已被二十余次改编为影视剧。
有幸的是,我们如今仍然有机会一睹1903年最早版本的真容,这部英国影片前不久刚刚被修复重映。虽然仅仅只有8分多钟的长度,但相比20世纪初期的电影(绝大多数只有5分钟以内),已经是不折不扣的“长片”了。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影片基本以固定镜头为主,但叙事流畅,很好地截取再现了原著梦境中的几处精华部分,配之以印象派音乐家德彪西的《牧神之夏》,十分妥帖恰当。十二年后,美国则拍出52分钟的新版本。这个版本服装和台词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不过,爱丽丝梦境中所碰到的古灵精怪仍然是由演员饰演,爱丽丝缩小变大的效果也体现得不够理想,疯帽匠举办疯狂茶会的重要段落更被舍弃。
《爱丽丝漫游仙境》的里程碑式版本要数1951年的迪斯尼动画版。相比早期的真人版来说,动画似乎更适合表现梦境天马行空般的异彩纷呈。尤其重要的是,这部动画片为今天的最新版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调,便是把路易斯?卡罗尔原著中的焦虑气息和黑色幽默表现得淋漓尽致。只可惜,此片推出时,正值二战后经济困顿的时局,当时文化主流开始转向写实主义(比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故片中超现实的手法在当时未引起太大回响,也不被影评青睐。直到二十多年以后,随着心理学流行,动画版才重新获得了应有的评价。
从上述迹象来看,新版《爱丽丝漫游仙境》选择由鬼才蒂姆?波顿执导是再适合不过的了。蒂姆?波顿在以往的作品中,以非凡的想象力著称,他吸收了德国表现主义和好莱坞情节剧的双重遗产,这让他在处理《爱丽丝漫游仙境》时,视觉和叙事两方面并行不悖。有意思的是,故事并没有老调重弹,而是从爱丽丝19岁时的“第二次奇遇”开始叙述。这不仅跳脱出了原著的小女孩形象,而且也带给人一种更加真实、更容易分辨的特色和表相,从而以一种陌生化效果带给观众别样感受。虽然影片以3D-IMAX为卖点,但是从那诡诈离奇、超现实主义、充满黑暗视觉想象力的梦境表现中,蒂姆?波顿的个性标签仍是无所不在。
梦之解析
总的说来,《爱丽丝漫游仙境》还是在借着梦的幌子做常规叙事,所描述的并非真正梦的体验。电影中切实地对梦感的表现,其实和二十世纪二
梦的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