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侗族大歌文化传播价值分析.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

侗族大歌文化传播价值分析
侗族群众喜欢在直觉状态中去体验美,享受爱情,发现和感悟人生,在享受和感悟中能动地改造世界,
创造了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为侗族大歌的产生和发展培育了良性土壤
,并成为了跨文化传播中促进人类文明的有力武器。跨文化传播存在于人类的所有活动中,有力地促进
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没有跨越文化的传播,人类社会将会失去生机,人类文明的演化进步也就无从
谈起。作为世界公认的优秀文化,侗族大歌也必将通过跨文化传播活动对世界文明进步注入应有的活力

侗族大歌自身的文化价值
1.原生性的音乐文化
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首先表现在原生性的音乐文化方面。侗族人民认为“饭养身,歌养心”,“人不唱歌就会
老”。侗家人视歌为知识和文化,认为谁会唱的歌越多,谁就越有知识,可以说,对于侗族,学歌就是
学文化。因而,在侗乡,几乎人人都会唱歌,处处有歌声,每件事都用歌来表达,歌唱成为侗族人民生
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他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而侗族大歌大多为“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
水等自然之音”,这就使之成为了原生态的音乐文化,侗族人民用它来陶冶心灵,塑造情操,最自然朴
实、最能修生养性、最优美的民间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效用。

侗族大歌有极为严格的韵律要求,既讲求押“脚韵”―――偶数句句末一定要互相押韵,并要一韵到底不
能换韵,也讲求押“腰韵”―――奇数句句末字与偶数句句中的偶数字相押韵。此外,在遇到较为长的句
子时,往往也要求句子内部押“内韵”―――前一意群的末一个音和后一意群的前一个音之间同韵。由此
可知,语言是大歌的根基,大歌传唱中对语言加以提炼和运用,使之成为侗族语言乃至侗族文化传承与
保护的重要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文学保留的一种古老诗歌形式。

在遭遇长期干旱或雷雨时,侗族人民认为“天”在发怒,便会在族长的带领下进行大规模的祭天活动。有
人认为,祭祀活动中的吆喝声、祈祷声逐渐演变成唱歌。无人指挥,各自乱唱,多声部悄然形成。随着
祭祀活动的稳定、发展,侗族大歌便有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就成为了侗族标识性
的民族文化。当前在侗乡常见的“祭萨”活动,就是侗族祭祀中的一大部分。祭祀活动可以说在各国皆有
,但唯有侗族群众将之演化为震惊世界、誉满全球的文化。

侗族大歌有几大美,一为声音美,旋律动听。在多声部的演唱中,由于各自的发音特点,加之侗族人民
优美的嗓音,使得单个声腔和合唱都给人美的感受。二为词意美,大歌的唱词皆有族性的美学认同,无
论是词意还是韵律美感,都包含着侗民族美的表达。三为整体演唱形式美,侗族大歌演唱者服饰美丽,
表情迷人,动作协调,让听众如痴如醉。总的来说,侗族大歌的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
场合均具优美的因素,它契合了全球人类审美的普同性,成为一种独特而又有着泛在性价值的审美文化


2009 年 9 月 28 日,侗族大歌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了世界性的非物质文
化。侗族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这种精神文化得到了世人的公认。
侗族大歌的跨文化传播价值
在文化全

侗族大歌文化传播价值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hhhhh
  • 文件大小37 KB
  • 时间2021-09-1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