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教学设计.doc《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乡村四月》是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围绕“走进田园,热爱 乡村”专题的《古诗词三首》的一首古诗。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 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借助注释了解诗意的能力,但只是流于字面的背诵。作为教师应 该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深度,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 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
【设计理念】
1、 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古 诗文,潜心学文,会心吟咏,用心体味,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2、 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 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 感悟古诗,让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 语言美、意境美。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 民的赞美。
【学习重点、难点】
1、 通过反复诵读,入情入境,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法,自学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热身】
同学们,古诗词是我中华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优美的诗篇浩如烟海,相信你们平时 积累了不少古诗。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吧?
[设计意图:在悦耳的古筝声中,让学生走进诗的国度,感受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为走 进文本,走进江南乡村春末初夏时节之景,做好情感的铺垫。]
【教学过程】
一、 意象铺展,切入正题
在家乡的田野中,你会闻到花草的芬芳;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蟋蟀的轻唱;在 傍晚的小路上,你会看到晚归的牛羊,这是我们北方的乡村美景。那么诗人笔下的南方乡村 又有怎样的景致呢?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板书)齐读课题。
1、 四月是什么季节?你心中的"乡村四月”是怎样的?
那是“小桥流水人家”,那是“风吹麦浪碧连天,雨落池塘草虫鸣”!
2、 带着乡村的美、四月的美再读课题!
二、 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 (出示全诗)谁来说说自己学习古诗的方法?
2、 请自由读古诗,读上四遍。读前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后两遍,注意诗句的停顿,要 读得有节奏。
3、 谁来读?(教师评价)
4、 检书写生字“蚕”“桑”。
指导“蚕”的书写;(蚕,天虫也。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5、 (配乐)读出诗的节奏。(方法:多诵读)
三、 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1、 读了这么多次能结合注释说出诗意思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说。
2、 汇报:(点拨一二句写:景;三四句写:人)
3、 诗意明白了吗?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组内说说,借助已 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借助注释,通过交流增进对古诗的理解和整体感悟。]
四、 品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