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说课稿
提纲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三、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一)什么是健康
1989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
(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春秋战国管仲《管子·内业》中指出,理想的心理状态要具备“五心”:
善
心
定
心
全
心
大
心
三国嵇康认为,养生有五难:
名
利
不
去
此
一
难
也
喜
怒
不
除
此
二
难
也
声
色
不
去
此
三
难
也
滋
味
不
绝
此
四
难
也
神
虑
精
散
此
五
难
也
比尔斯于1908年5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机构,即“康奈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
1909年成立了“美国心理卫生委员会”。美国其它各州相继成立了州的“心理卫生协会” 。
1936年4月在南京召开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成立大会。
建国后,1985年9月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一届代表大会,
心理健康标准三原则(王效道)
◇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原则
◇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原则
◇人格的稳定性原则。
①适应能力;②耐受力;③控制力;④意识水平;⑤社会交往能力;⑥康复力;⑦愉快胜于痛苦的道德感。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正常的智力
◇正确的自我认识
◇稳定的情绪
◇适度的反应
◇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课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