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典诗歌教学的精神――趣味.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古典诗歌教学的精神――趣味
(function() {
var s = "_" + ().toString(36).slice(2);
('');
( = || []).push({
id: "u3686515",
container: s
});
})();



  摘 要:现行古典诗歌教学存在泛文言化、泛形式主义、泛程式化倾向,可能正在误入歧途,故须用“趣味”教学理念纠偏,以期符合新课标精神。古诗“趣味”教学常用手段有三:“新”起来;“泡”开来;“挖”出来。这三种手段立意在于培植审美主体的接受冲动与深度理解。
  关键词:趣味 接受冲动 深度理解
  清朝诗人袁枚说:“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贵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牡丹、芍药,花之至富丽者也,剪采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后可与言诗。”(《随园诗话》卷一)在他看来,诗有“趣味”。此说上承钟嵘、司空图、严羽的诗歌美学观。钟嵘认为“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品序》)。司空图主张“辨于味而后可以言”(《与李生论诗书》)。严羽认为“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沧浪诗话》)。诸家论诗,皆推诗味,其实此种美学观完全可以移植到古诗教学中。诗美在“趣味”,诗教岂可无“趣味”?循“趣味”准则,可得古诗教学“三昧”。
  然而,新课标背景下的古诗教学却有丧失“趣味”的嫌疑。首先,古诗教学存在泛文言化倾向。以词句解析代替诗歌鉴赏的课例比比皆是,结果是精美的诗歌文本被弄得支离破碎,教学过程“趣味”全无;除了静态的文言知识解析和抽象的思想内容概括外,学生一无所获、一无所感。其次,古诗教学存在泛形式主义倾向。现状是古诗教学“言”必称现代技术手段,“行”必用多媒体课件,声光电磁一齐上,课堂上五光十色、热闹哄天,学生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没有品味思考的余地,只有看大片式的观赏猎奇。结果同样是“趣味”全无、本真全失。再次,古诗教学存在泛程式化倾向。教师们大多习惯于这样的模式:作者简介、背景提示、诵读文本、整体感悟思想情感、分析归纳表现手法、同类作品异同比较。结果因教学模式单调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丧失了诗歌学习的强烈动机和“趣味”。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的古诗教学可能正在误入歧途,可能正在丧失个性美、“趣味”美。
  虽说古诗教学离不开文言知识学习、技术手段运用、教学模型设计,但其精

古典诗歌教学的精神――趣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习好资料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1-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