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洋深处与死神竞速
(function() {
var s = "_" + ().toString(36).slice(2);
('');
( = || []).push({
id: "u3686515",
container: s
});
})();
近日,海军给372潜艇记一等功庆功大会在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礼堂举行372艇艇名“远征72”,是我国引进的“基洛”级常规潜艇中的一艘,2006年服役于南海舰队据报道,此次372艇荣立集体一等功源于今年年初一次远程战备拉动期间,该艇成功处置一起遭遇海水密度突变造成的“断崖”掉深的重大突发险情,并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战备远航任务,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潜艇史上的奇迹
那么,潜艇遇险的救援工作到底有何难点,为什么一次自救受到如此高的褒奖并被誉为奇迹?报道中提到的“海中断崖”又是什么?水文条件对潜艇航行和作战有什么影响?对此,我们用两篇文章进行探讨
潜艇的发展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如今,遍布全球各大洋深处的潜艇已达数百艘。随着国际热点区域的潜艇密度越来越大,行动部署的机密性、侦测对抗的高强性和海洋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潜艇遇险的概率不断增大。公开资料显示,二战后世界各国潜艇非战斗沉没事故近百起,其中,仅核潜艇就造成了600多名艇员丧生,并且至今仍有近10艘在海底“休息”。有鉴于此,各国始终对援潜救生的相关技术和方法保持着极高的关注度、并一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研究。
并不简单的课题
由于潜艇特殊的使用条件和结构特点,可以想像,援潜救生工作并不简单。实际上,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总体来看,救援的成功率主要受四个“体系”的影响和制约。一是组织体系,即救援工作的组织实施方法和潜艇的训练水平,二是技术体系,即技术支持队伍和援救力量的专业水平,三是装备体系,即舰艇的战技指标和援救装备的性能:四是环境体系,即遇险海域的水文条件。不难发现,要四个“体系”同时有利于救援工作是十分不易的,况且,潜艇救援工作对时间的要求无比之高,考虑到水下瞬息万变的情况,一秒钟都不能耽搁。因此,各国在援潜救生上的成功案例还不到潜艇事故总量的10%,成功率极低。
当然,上述四个“体系”主要是从援潜救生工作本身的微观角度观察,如果将视野拓展到这项工作背后的战略要素,那必然是综合反映了一和装备的技术状态,以及。当年俄罗斯在搜救打捞“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的表现正印证了这点,“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俄罗斯在苦苦支撑了5天之后终于认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遂公开向世界求援。而后又因为资金短缺,致使“厍尔斯克”号在巴伦支海海底“屈卧”了1年之久才重见天日。
拨开迷雾,摸清指引
显然,如此多的要素决定了构建科学完整的援潜救生体系一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基本的依据,那么只能是盲人摸象。援潜救生程序必然要求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当前,世界各国的援救部门在这点上已经具有共识,通过近年来的大力研究和经验总结,基本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援潜救生程序,包括以下四个关键环节。
一是自救与求救并举。综合以往发生的事故,遇险潜艇所属国或现有救援船只在短时间内赶到相应海域并展开救援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因此,事故发生初期首先应依托自身,及时采取一切紧急措施,解除险情或者遏制事故进一步发展,同时向外界发送求救信息,以争取更好的待救时机和条件。1920年,美国海军S-5潜艇在进行下潜训练中发生部分漏水事故,潜艇官兵奋力自救24小时后等到了外部救援力量,最终成功获救。
二是搜寻定位。这里面包括了搜寻基准点的确定、搜寻部队的集结和管理、救援目标的位置标识并与之建立通信联络等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救援对象是核潜艇,那么还需要对失事海域的环境进行检测,尤其是作业水域环境的核辐射情况,确保
在大洋深处与死神竞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