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藏记忆
记得1981年搬家时,从妈妈扔掉的垃圾堆中捡回一只椭圆形带镂空盖的小罐,上面画着一群小人,很古朴可爱,虽有好几条冲线,但一直放在案头。那年,,这是我第一个独立的空间,这在那个年代的杭州已经是非常奢侈了。爸爸从老家请来一个木匠,帮我打了一个书橱,一张写字台。我也叫老家在杭州做油漆工的儿时同伴帮我刷涂料,漆红漆地板,还自己一起动手打了一对简易沙发。
后来,书橱里慢慢有了拜伦的《唐璜》,但丁的《神曲》,左拉的《娜娜》……而写字台上最显眼的就是那个带镂空盖的小罐,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只同治刨花水缸,这是我除书以外的第一件藏品。后来妈妈又给了我一只紫砂壶,一面刻字,一面刻梅花。再后来,妈妈还给了我一张硬木梳妆台,上面有三块椭圆镜子,镜子下方两端各有两个两层台屉,最下端是三层大抽屉,很大很重很漂亮,是民国西洋式的,这是妈妈一生最喜欢的一件家具。妈妈说这两件东西都是1948年杭州祖山寺(现杭州武林路群艺馆位置)一老和尚送给她的,原来是放在寺庙客房内给香客和施主用的。这是我的第二和第三件藏品。
1987年,懵懵懂懂找了第一位女朋友,她经常跟我说她爸爸藏有很多瓷器和瓷片,还说什么新瓷器的亮光是往外面放的,老瓷器的亮光是往里面收的,我听不懂,也不太有兴趣。后来和女朋友分手了,心里不愉快,回家一看到案头上的刨花水缸就好像看到她,于是就对瓷器有了感情和好奇心。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刚涉足收藏时,玩的尽是些明清瓷片和汉罐晋瓷类中的粗货,也没有钱买三代完整器,更没有想过要捡漏,所以几乎是没有吃药。后来考虑到以自己的经济能力要买到完整漂亮的明清三代器和器形特殊的老窑器是不可能的,所以老是盯着那一堆瓷片和汉晋粗瓷发呆。因为时间久了,从前辈那里和书上看到好东西多了,自己又没有那么多钱,所以觉得这样玩下去不是一回事。
那时我买东西全部都在地摊上买的,一个月的工资加奖金大约200元,要到古玩店买东西是不可能的。杭州的地摊从岳王路花鸟市场到中北桥河下到长明寺巷到建国路轻纺城四楼再到现在的二百大,只要我在杭州,不论刮风下雨,每个星期六天朦朦亮一定到场的;有时星期三一大早还跟几个朋友合租一个车也到慈溪周巷逛一下。现在说来不可思议,那时口袋里只要有50元钱我去逛地摊心里就不慌,肯定能买到一到两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有一次,在地摊上看到一个民国盘子,很漂亮。拿在手上爱不舍手,一问价,开价一角(十元),我还价到七元买了下来。拿回家后洗啊刷啊,怎么看怎么漂亮。因心里没有底,就拿到岳王路让人鉴定,结果有人愿意出十元买,当时高兴得不得了,居然还能赚钱。也就是这个偶然的机会,开始接触民国瓷器,觉得民国瓷器完整漂亮,价格也便宜,何乐而不为呢?因为我收藏唯一的目的就是自己喜欢,从来没有考虑过今后能值多少钱,有时捡了一点小漏也不会沾沾自喜,吃了药也不会耿耿于怀,更不会去找卖主吵死吵活要求退货,协商不成就回来往角落一丢了事。当然,那时玩的都是一些民国日用细路瓷,还是比较好鉴别的。
玩的时间长了,也慢慢对民国瓷有所认识了。特别是在南昌和景德镇工作的那几年,几乎走入了瓷器的海洋,晶莹剔透的胎,如翠似玉的彩,神采飞扬的工,突然使我明白,近代瓷器的最高成就并非那些日用瓷,而是晚清文人浅绛彩瓷和民国名家诸如珠山八
琐藏记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