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近年来,“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激励教育”成了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而与此同时,惩戒似乎成了我们教师最敏感和困惑的问题,加上媒体、家长、社会对这事的关注,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慎之又慎,唯恐被扣上“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帽子。可是面对教育的现状,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深思一下呢?在教育学生时是不是只一昧地表扬孩子的优点:“你真棒!”“你做得真好!”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连一句批评的话也不能有?面对屡劝不听的学生,教师的无力感,具体表现于装聋作哑、视若无睹的消极反应上。面对不做功课、不专心听课、没礼貌、上课打岔、扰乱课堂纪律等的学生,老师如何是好呢?
一、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教育方法适合所有的学生。
其实,赏识教育也好,惩戒教育也好,只要它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那便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实际上,“惩罚”和“赏识”,都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还应与严格教育、挫折教育等并行,没有一种“万能”的教育方法适用于所有孩子。
新课程注重激发、鼓励、促进,提倡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的好处不言而喻,当然应该大力提倡,但是否因为提倡赏识就一概否定惩戒呢?有的人总喜欢走极端,一说提倡赏识教育,似乎其它教育手段就一概落伍,一概要抛弃。其实,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向善,只要能达到此目的,手段的运用当然可以多种多样。赏识和惩戒作为两种教育手段,本身无所谓孰优孰劣,关键要起到作用,用对地方,正所谓
“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何况,“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有的人吃软不吃硬,有的人兴压不兴哄,对各种人应采取不同办法,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孔子早就提倡“因材施教”,今天怎么反而强调一刀切了呢?做思想工作固然重要,但如果人人都能做通做好,那何来监狱、犯人。对有的人来说,他们缺少的不是赏识,而是惩戒。曾看过一个小故事:
一个母亲带孩子到百货商店,经过玩具部,看见一匹木马,孩子一跃而上,前摇后摆,再也不肯下来,可那木马只是商店的一个陈设。店员叫孩子下来,孩子不听,母亲叫他下来,更加不听,说带他去吃肯德基,依然不听,任凭许下什么诺言,总之一个态度,就是不听。一个店员说,百货商店特骋的儿童心理学家正好在,我们让他下来想想办法。专家问明原因,轻轻走到孩子身边,附耳说了一句话,孩子像触电一样,急忙下来,牵着母亲的手仓皇离去。事后,有人问专家到底说了一句什么话,专家说:“我说的是‘你不下来,我砸碎你的脑壳!’”
看了上面的故事,你也许会感到失望,这算什么专家,我还以为说的是什么金科玉言呢,原来就说了这么一句。你错了,这才叫专家,专家到底是专家,一眼就看穿了孩子的“弱点”,找到了孩子的“气门”,对症下药,手到病除。
现今的小皇帝们,从小父母宠着,已不知天高地厚了,学校老师再一味赏识下去的话,哪里分得清东西南北,社会不可能按个人的意志行事,一旦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不如他们的心意,马上意志崩溃,如同世界末日来临,难免走极端,做出不负责任的事来。报纸上曾经有这样一些触目惊心的报道:
大年初一,海口市一名年仅15岁的中学生陈某因为无节制地打游戏,遭到家人批评后在卫生间中用两条毛巾将自己吊在水管上,自缢身亡。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名14岁的中学生因觉得自己难以承受来自老师的责怪,一念之间自缢身亡。
只要稍微留心一下,这样的事情在报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飞扬的岁月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21-09-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