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禅石
橘生淮北则为枳。禅宗是由大乘佛教和本土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宗教流派,是中印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混血儿,印度禅学给了它肉身与外形,老庄哲学和魏晋玄学赋予了它骨骼和脏腑。范文澜先生曾说:“禅宗是披天竺式袈裟的魏晋玄学,释迦其表,老庄其实。禅宗思想,是魏晋玄学的再现,至少是受玄学的甚深影响。”
禅宗之“禅”,已不再局限于原来的本义:静虑和思维修。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汉民族文化异质,已成为内涵更广,思想更为丰富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集哲学、艺术、美学、心理学等学说于一身。实际上禅已凝结为集两国文化之大成的一个学术符号,现在已成为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禅,即高深又平常,不可指陈,很难语达。正如白云禅师所云:乍看之下,有若风云般的诡谲与神秘;谛视之间,犹若诗画般令人向往;倾听之时,更似天籁仙乐般使人心产生共鸣。禅,在文字库里是分量最轻,也是最重的一个字。
宗教、哲学要解决的无非是三大问题:生存问题、生活问题、生死问题。如果要浓缩的话,那就是灵与肉的问题。再浓缩的话,是内心问题。禅,如果不解决内心问题,其价值就要大打折扣。禅,揉和了儒家的心性论、道家的虚静说以及其他学派的性善论,返身向内,彻悟心源。在心灵的超越中,达成人之自性与宇宙之心的冥然契合,建立起一个澄明、永恒的精神实体。这个超验的精神实体至真、至善、至美。纤尘不染,纯净一如。
禅到底是什么?如何把握?
一、意会 禅可以说是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无法用语言来训解。古典艺术追求“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弦外之音”,这正是意会和妙悟的精义所在。许多观赏石中的神韵、意蕴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清楚的。欣赏者沉浸在终不许一语道破的神妙境界里,颇类似禅的拈花微笑,意会者直透本心。此种审美现象说明,艺术欣赏不必拘泥于文字、物质、外在形象。而是要“得意忘言”、“得意忘象”,一举跃上禅美的时空。
二、悟空 没有悟,禅就不成为禅。悟什么?悟禅就是悟空。不理解空义。要想把握禅之精髓,是不可能的。中国艺术也讲悟,所以有了禅与艺术的联姻。悟性是封闭在内心深处的一种精致而又模糊的阴性思维,不能用外显的方式传授给他人,除非敏悟力极高者才会感通。悟之妙在于冥合,是摒弃感官认知和理性分析的一种内向慧觉。
三、守一 守一是在虚静状态中,意念集中于一。“不二法门”是禅的核心概念,其实质就是要守一。八的所有烦恼、痛苦、善恶心是由对立分别造成的。要想体验禅悦的境界、必须消除二元对立。老子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合一的状态,也就是禅的境界,更是健康赏石所追求的目标。
以上三点,表面上有区别,内核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空就是一,不能分割;一是空,通透明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用之不既,只可意会。只有用极笃虚静的心灵去整体顿悟,了然于心。意会、悟空、守一这三者混而为一,只可悟达,这就是禅。
禅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向艺术领域渗透。于是就产生了禅诗、禅画、禅石等诸多艺术形式。古代文人艺术是把道禅纳入艺术本体论范畴的。所谓艺术本体论是对艺术的本源、本性、本质作出最高的哲学概括。在本体论上有所悟是在最高层次上的心得,是参透人生、宇宙后的终极开悟。禅之艺术既有形而下的生动性、抒情性
禅与禅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