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 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过程
导语: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作 家是谁?(朱自清。)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英雄气概。”初中时学过 他的散文《春》、《背影》,了解到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 识分子。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 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朱《家定 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 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 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 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我们应当记 住他四个值得自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 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表现了我们民族英雄气概”(毛泽东);(4)、朱自清 的散文秀丽朴素,他一人选入中学课本的散文就达6篇——《春》、《背影》、《荷 塘月色》、《绿》、《匆匆》、《威尼斯》。(纯真的情)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先生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看看作者是怎样 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荷塘月色”美景,表现他的细腻思想感情的。
整体把握
哪位同学起来表述一下作者的行踪?
从家里出来,沿着一条小煤屑路,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又回到了家里。
作者在观赏荷塘月色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怀着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些句 子最能表达这样的感情?
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句话是文眼,它不但是夜游荷塘的缘由,而且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颇不 宁静”是关键词,“颇”字表明不宁静的程度之深,作者不宁静的心绪是笼罩全 篇的。
背景介绍,《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 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 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正因为 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 徨是自然而然的。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 方——
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他能找到吗?
“平常的自己”、“另一个世界”指什么?
“踱”若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且”“受用”表明作者什么心情?
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此段抛开了写景,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
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态,蕴含对黑暗现实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