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曲终人散的中国戏曲
秦川山水还依旧
憔悴难对满眼秋
霜染丹枫寒林瘦
不堪回首忆旧游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天意从来高难问
少年易老悲难诉
旧雨青衫半壶酒
零雁孤鸿水东流
放马狂歌笑白首
相逢莫问人间愁
——小说《乱弹》
“ 中国人喜欢戏曲,就跟英国人喜欢体育、西班 牙人喜欢斗牛一样。 ” 曾在 19 世纪来到中国生活的美 国人史密斯说, “ 我们注意这样的事实,那就是中国 人作为一个种族,具有强烈的做戏的本能,很轻微的刺激, 都能使一个中国人戏剧,把自己当作戏剧里的一个角色。 ” 中国人常说,人生如戏。中国人生活的戏剧化导致 了一种独特的面子文化。
国际生物学界一般将种群数已经不足以维持其繁衍的 动植物列为灭绝物种,比如使周正龙名声鹊起的华南虎虽然 还没有死绝, 但作为一个动物种类已经被宣布灭绝。 事实上, 具有数百年历史的中国戏曲目前的命运比华南虎也好不到 哪里去。在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 人类口头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 之后,包括京剧、秦腔、豫剧、 川剧、碗碗腔等诸多传统剧种均被中国政府列入第一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戏剧作为一种礼乐时代的传统大众文化,从唐朝兴 起,至元末成型,在近代繁衍成熟,衍生出 300 多种充满地 域特点的戏曲式样。戏曲从早期的贵族乐舞,到民间的草根 文化,再到后来的士大夫文化和主旋律文化,最终被草根冷 落,被新兴文化淘汰,成为博物馆的小众文化和化石文化, 其命运怎个不惆怅。
1 戏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样式,在专制体制下,官方权 力始终如影随形,较远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代,东方朔便是 权力蓄养 “ 俳优” 和“ 滑稽 ” ;到 唐高祖已经完全 “ 官办 ” ,“ 置内教坊于 禁中,掌教习音乐,其官隶太常寺 ” ,多为 “ 宦官 ” 执掌。在奢靡成风歌舞升平的唐玄宗时代,戏 曲更是到达第一次高峰。事实上,中国戏曲的历史并不如西
方久远,当古希腊喜剧大师阿里斯多芬和索福克勒斯已成大 器时,戏剧在中国还没有形成单独的艺术门类, 1000 年后, 中国才出现完整意义上的戏剧演出的雏形。不过很快它就崭 露出巨大的独特的政治影响力,这主要是因为处在大一统的 君主独裁制的国家,皇帝个人的爱好可以构成国家政治生活 中的重要因素。
后唐庄宗李存勖可算是最具典型性的代表人物。李存勖 嗜戏如命,不但爱看,而且不惜以皇帝之尊而粉墨登场。为 了便于跟戏子们打成一片,合作共事,他还为自己取了个艺 名,叫“ 李天下 ” 。一次演出中,他耍噱头, 大 呼小叫 “ 李天下,李天下在哪儿? ” 伶人敬新磨 走上去给了他一记耳光。虽然打了皇帝,可是敬新磨不慌不 忙地解释道: “ 理天下者,只有一人,你瞎嚷什么? ” 李存勖听他这么说,尽管脸上火辣辣的,却毫无怒 气,反而乐滋滋地优旨嘉奖。 在他这种空前绝后的宠爱之下, 伶人们自然不会放弃干预政治、追逐权力的努力,外放当州 刺史之类地方官只能算小意思,最受宠信的景进,官至银青 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行政监察 一手抓,“ 军机国政皆与参决 ” ;武德使史彦琼, 出镇邺都,把持魏博六州所有政务;还有个郭从谦,担任从 马直(禁卫亲军)指挥使,李存勖信任他,让他护驾左右, 结果战乱中正是被他取了性命。
唐庄宗好伶而死于伶,但好戏的君王并不乏后来者。就 在五代时期,前蜀王衍、后蜀孟昶、南唐李煜都是以宠爱伶 人而知名。孟昶的儿子孟元喆对 “ 戏剧事业 ” 的热情和执著更是比李存勖不遑多让,他以太子的身份受命 出征,指挥部就是由姬妾和伶人组成,将领和参谋人员一律 往后靠,出发之时,他的大戏班全体动员,丝竹弦管伴奏下 戏子们引吭高歌,百姓则聚集两旁欢欣雀跃,击节而和,那 种壮观而滑稽的场面,千古仅见,当然那也就是后蜀倾亡最 后的征兆。鉴于伶人们的 “ 杰出表现 ” ,《五代 史》 中专设了 《伶官传》,不过将它和奸臣、 宦者排列一处。
2 中民色 彩,偏俗一些;以京戏、昆曲为代表的有浓厚的文人色彩, 偏雅一些。但无论俗或者雅,戏曲的民间立场很明显,这是 戏曲的基本文化肌理。值得一提的是,傩戏、傀儡戏(木偶 戏
曲终人散的中国戏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