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站在奥斯卡颁奖礼的背后.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站在奥斯卡颁奖礼的背后
  对于第81届奥斯卡颁奖礼来说,想免于陷入历来的“策略怪圈”恐怕很难了。         奥斯卡颁奖典礼作为世界第一大电影艺术盛典,素来给人以光鲜亮丽、群星璀璨的印象,每年2月22日也都是人们争相观奇的最佳去处。但近年来,它在观众心中的形象却呈现颓势。衡量这一变化最直观的指标或许就是收视率,但它就如同2008年的股市,一跌再跌。
  自1974年尼尔森调查公司开始统计颁奖礼观看人数以来,收视率最高的是1998年的第70届。时值《泰坦尼克号》轰动全球,不仅拿下历史票房冠军,更横扫11项奥斯卡大奖,这足以吸引5500万美国观众守在电视前。但此后,万人空巷的盛况便一去不返。到2003年时,受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政治败笔的影响,第76届奥斯卡转播的收视状况奇惨无比。,这也是自1953年奥斯卡实行电视评分制以来最低的一次。2008年初的第80届,虽受到编剧罢工影响而推迟举办,但典礼筹备过程中的招商引资却异常顺利。即便转播方美国广播公司开出了30秒广告180万美元的天价,其48个广告时段也早早被抢购一空。可即便如此,这一届的收视观众也不过3200万人(全美),不仅比上届下滑20%,更比最惨的2003年还低了14%,着实刷新了奥斯卡历史之最。
  眼下,第81届颁奖典礼举办在即。考虑到金融风暴的影响,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MPAS)提前制定了一系列预案试图保住收视率,比如打破50年来的禁令,准许在典礼上插播新片广告等。但与此同时,评论界却一致认为本届的奖项归属缺乏悬念,无非是从“矮个儿”中拔“高个儿”,再加上一直以来典礼桥段的单一重复,其前景实在不容乐观。
  收视指标虽然只是一种市场反馈,却不啻为反观奥斯卡的绝佳依据。拨开荣耀与失败交织的表象,就会发现决定奥斯卡命运的不单是经营策略,还有更多欲盖弥彰的政治情结。自创立以来,奥斯卡奖一方面不甘于孤芳自赏,需要不断更新策略,以确立国际认同、巩固权威形象;另一方面,又因衡世界关系――甚至是外交手段“软着陆”的平台。可以说,奥斯卡这项“纯”艺术的娱乐盛事,从根本上是受到诸多“不纯”因素制约的,在很大程度上,更被时政导向操纵着脚步,或攀上巅峰,或跌入谷底。
  国际牌:最佳外语片奖
  纵观历史,奥斯卡对于外国电影人,尤其是英国人的青睐由来已久。第65届,更可谓数十年来最具国际化的一届,甚至被《综艺》日报戏称为“奥斯卡签证年”。其最好的证明便是《霍华德庄园》(1992)――它由英国原著改编、印度人制片、德国人编剧、美国人执导、英国人主演,而这些人也纷纷成为当年奥斯卡的赢家。转过年来的第66届,更有一半提名都归属英国演员名下。
  一直以来,英国的电影创作和发展空间都不足以满足有才华的本土电影人。即便是60年代盛行一时的“自由电影运动”,也未能让英国电影摆脱低迷。90年代初期的持续衰退,更使得人才外流成为不争的事实。而素来以多元文化为特征的好莱坞,理所当然地扮演了融合和接纳的角色。近年来,奥斯卡拉拢和讨好国际人才的举措,更扩展到对“最佳外语片奖”的改革上。
  2008年下旬,AMPAS如期向96个国家和地区发出邀请,最终确认了67个国家和地区(包括首次报名的约旦)的67部影片

站在奥斯卡颁奖礼的背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习好资料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1-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