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汉棠
徐汉棠的标志应该是他的头发,灰白、蓬松,甚至略带凌乱有沧桑感。 徐汉棠大多数状态是经年在低头做紫砂的过程中,他的后背不知是否也因此微微弯曲,想必更多的是蕴含了他做人的低调、含蓄和谦逊吧。而外人一打眼最先看到的就是他很扎眼的灰白头发,犹如一根旗杆上飘动的旗帜。
发自黑而白,岁月是漂白剂。而时间是把锋利的刻刀,给徐汉棠雕刻了轮廓分明、印满岁月痕迹的五官和爱憎分明的刚毅性格。 徐汉棠话少,不善言辞。人说少言是思想者的道德,唯有少言才能多思。智者的沉默如深泉,出水少却滴滴晶莹。他不烟不酒不应酬,他不谈自己,不论别人,埋头“紫田”耕耘。他极有个性,真要说话,不藏不掖,直来直去,看不惯的事情就要指出。
“紫砂作品就是无声的语言,它会真实地流露心声。”“我要用实物说话,让后人更好地传承这门绝活。” 徐汉棠的紫砂作品,风格洗练精巧,简单大方,端庄秀丽,古朴典雅,光洁素净,式精工致,清淡脱俗。
徐汉棠身上有太多的矛盾,太多的故事,太多的神秘和太多的色彩,还有太多他与生俱来推不掉的光环,他却不言。
他就是一部浓缩的紫砂历史,所有的一切用其一生所追求和热爱的紫砂艺术诉说着。
徐汉棠1932年5月11日出生于宜兴市紫砂古镇丁蜀镇南街。1997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6年,从艺60年之际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是目前紫砂界惟一获此殊荣者,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徐汉棠感叹“这是对我大半生辛勤劳作的肯定,不易啊!60年就这样走过来了。透过这个荣誉,我仿佛看到了历史上一代代的大师在审视着我的作品。无形中感到又增添了新的压力――让我有生之年再努力完善。”
徐汉棠说自己是个做人制壶都极传统的人,一生中经历了社会的几次重大变革对紫砂行业的影响。从民国时期家族老字号的经营开始,繁荣与动荡,特别是解放初年,许多手艺极高的老艺人迫于生计改了行。他能够坚持自己的选择,痴心不改,就是凭着对紫砂事业的热爱和执著。
徐氏壶艺在宜兴是一个重要流派,徐家世代以制陶业为主。从祖父徐锦森开办“徐福康号”,经营紫砂开始,到如今儿子徐达明(省大师,制壶高手);孙女徐曲(传承家传,前景看好)已达五代。弟弟徐秀棠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民间流传“紫砂良工出徐门”之说,徐门有个底线:学好艺,做好人。如今“徐门紫砂”已作为中国“申遗项目”。“徐门紫砂”沧桑百年,任重道远,徐汉棠承上启下,肩上的担子重啊!
第一次看到徐汉棠的作品是他做的大亨壶。就如写字学画的人临池摹帖,几乎所有从事紫砂制壶的艺人都仿做过邵大亨的大亨掇球壶。邵大亨少年盛名,壶艺精湛。而且他性格倔强孤傲,甘守清贫,不媚权贵,宁折不弯。他的作品少而精,非常严谨。人们不仅喜欢他的作品,“一壶千金,几不可得”,而且更喜欢他的性格,一身傲骨。
紫砂的制作有特定的工艺流程,一把掇只壶要118件专用工具。从图纸设计、工具到成型徐汉棠全由自己完成。徐汉棠的仿大亨掇只壶,不是单纯的模仿,有异曲同工之妙,似又不似,有变化有创新。古人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需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心”,对境界的把握就是抓神。作为一名紫砂艺术家,即使是自己的作品,也不可能完全复制。
徐汉棠的母亲邵赛宝也出身于紫砂世家。汉棠的舅父邵茂章、邵全
紫砂汉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