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资料.doc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 诗穷而后工:“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是说诗人在受 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它涉及到文学创作的两个问题: 一是诗人穷而“自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比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 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 情。这是对前人(司马迁、锤蛛、韩愈)思想的深入发展。
2、 萧散简远说:是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中提出的观点。苏轼认为在文学创作中, 完美的艺术形式往往会带来表达的拘窘,圆熟的韵律中潜藏着“天工与清新”的失落,因而,他倡 导司空图的主张,强调诗歌贵于天成与自然,强调诗味的醇美,主张“纤稼”与“简古”相统一, 二者互相渗透,紧密融合,以求得诗歌“寄至味于淡泊”的境界,体现一种淡远而深邃的美。
3、 词别是一家:李清照对当时有些人认为诗与词无本质区别,词即长短句之诗的观点持不同 看法,著《论词》一篇。主张严格区分词和诗的界限,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 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她认为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诗、词声律要求简单粗疏,而词 的音律、乐律要求严格。如果说诗要求语言的节奏美,则词不仅要求语言的节奏美,而且要求歌唱 时的音乐美。认为在创作词时只有具备“高雅、浑成、协乐、典重、铺叙、故实”这些审美要求, 才能称之为词。她的这一观点可能比较偏激保守,但也确实道出了诗与词的一些不同之处,给词的 创作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4、 诗有别材 诗有别趣:宋诗缺少唐诗那种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往往“以文字为诗”、“以 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严羽以“妙悟”和“兴趣”为其理论基础,对此进行了批评,他在
《沧浪诗话》中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提出了诗有“别材、别趣” 之说。所谓“别材”,就是诗人有体现在“妙悟”上的特别才能,他以韩愈、孟浩然相比较,说明 妙悟这样“别材”不同于学力。韩愈学问高出孟浩然,但严羽却认为其诗远逊于孟,这就是“诗有 别材,非关书也”的注释。所谓“别趣”,是就诗的审美特征讲的,这里的“趣”便是“兴趣”,便 是“尚意兴而理在其中”,便是“兴致”,是一种理趣,而不是宋诗里充斥着的议论、道理、性理。
& “妙悟”说: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在佛教禅宗里,妙悟本指主体对世界本体“空” 的一种把握。就诗而论,“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而“悟 有浅深”,每位诗人并不是都能在自己的创作中完美地遵循这种艺术规律,因而造成了各人各派诗 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了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分。
& “兴趣”说: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提到的“兴趣”,实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 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兴趣”的“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与钟峰所 说的“滋味”、司空图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诗歌艺术的感性直观的特点及其 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5、 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坚在 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认为这些 诗人与黄庭坚是一脉相
古代文论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