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阳三中生涯教育内涵发展项目
——汉阳三中德育导师制工作总结
一、内涵项目的提出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第五章 高中教育阶段”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武汉市“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方案的通知》中确立了构建有效德育 “五大体系”目标 “六大育人项目”,建立有效德育长效工作机制,关心每一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强化班级德育管理,凝聚班级德育合力,注重班级德育本色,回归德育本真,切实增强班级特色育人的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汉阳三中是一所从农村普通高中向现代化迈进的示范高中,是一所住校生占95%左右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源不佳,学困生多,借读生多,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多,留守子女多,还有中学生受青春期困惑和心理因素的干扰较大等因素,出现的“问题学生”也相对较多。仅凭班主任一人管理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传统德育模式下的班主任忙于班级事务,如班级纪律卫生、学生安全教育等。繁杂的班级事务挤掉了做细致有效的思想工作的时间,德育工作缺乏与学生的交流,疏远了师生感情,淡化了师生关系。这些问题要想得到良好的解决,也是我提出 “普通高中德育导师制育人实践研究”项目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指导思想
坚持“德育为首”、“以人为本”,倡导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以“面向全体,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宗旨,动员多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成立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导师组,在学习、生活、道德、行为、心理、体育、艺术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新模式,逐步实现班级德育工作小组化、目标化、课程化、格式化、活动化。形成着眼全体,关注全面,兼顾个体,既管又导的工作方式,整体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2
三、德育导师制实施的重要性
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教书育人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是新时期、新形势赋予人民教师的育人新理念。学校必须改变仅仅依靠班主任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片面认识和现状,让所有的教师都自觉承担起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以德育导师制为载体,建立一支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队伍,使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
德育导师制是新形势、新任务下的一种德育制度创新,强调以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通过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和谐发展,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我国新课程提出的 “核心素养”学习目标,单靠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是不可能完成的。探索新模式下的学生学业、生活、品行指导方式和策略,从而有效地推动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德育导师制的管理模式不失为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
四、具体做法
1.制定方案,成立
汉阳三中德育导师制活动工作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