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教案
第 2 页
?黄山奇松?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稳固,引入情境。
1、出示“黄山全景图〞课件。
同学们,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两次游完黄山之后,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慨。
出示“徐霞客诗句〞
2、黄山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让古今中外的许多游人如此迷恋?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黄山奇松?,读通了课文,我们从中知道了那是因为——黄山有四绝。哪四绝呢?〔学生答复〕
出示“第一段〞课件,齐读、理解。
第 3 页
3、同样是“四绝〞,人们为何对黄山松树特别偏爱呢?〔指名答复〕
用“因为……所以……〞说话
这就叫“情有独钟〞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欣赏黄山奇松吧。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
出示“玉屏楼图〞课件。
2、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著名的奇松呢?它们有什么奇特之处呢?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提纲,自己读读课文第2小节。
出示“学习提纲〞课件。
〔1〕站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
〔2〕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分别用“
〞表示出来。
〔3〕这三大奇松
“奇〞在哪里?在表示特点的词句下加小圆圈。
3、交流学习成果
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根据学生的答复,相机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第 4 页
过度:这三棵松到底奇在哪呢?我们一一来学习
板书:奇?
学习迎客松局部
1、出示迎客松图片
瞧,迎客松已经在迫不及待地等待着我们的到来,课文里是怎样来描写迎客松的呢?迎客松到底奇在哪里呢?请一个同学找出迎客松的句子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老师的问题
〔出示句子〕
2、听了朗读之后,你觉得迎客松奇在哪里〔指名说〕
〔1〕姿态优美、枝干遒劲
怎样的枝干才是遒劲的?结合图片说说〔枝干苍劲有力〕
指导朗读,读出迎客松之奇
指名读,齐读
〔2〕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想象一下:迎客松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千多年里,迎客松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她的表现又怎样呢?
请做以下的填空:
狂风来了,迎客松〔〕
暴雨来了,迎客松〔〕
电闪雷鸣,迎客松〔〕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狂风暴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电闪雷鸣,课文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形容?〔饱经风霜〕
第 6 页
请用“饱经风霜〞说一句话。
虽然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
多少风吹雨打,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迎客松的生命力顽强〕
指导朗读,读出迎客松生命力之顽强
指名读,齐读
〔3〕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送宾客的到来。
这是一个什么句?〔比喻句〕
把〔〕比作〔〕。〔把斜伸出去一丛青翠的枝干比作好客的主人伸出的手臂〕
同学们可以伸出手臂,边做动作边反复读这段文字。
指名读,齐读
〔学生做动作、读课文〕
远远望去,斜伸出去的枝干多么像主人伸出的手臂,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生动的比喻。
是啊,其实这就是“迎客松〞——〔名称的由来〕
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一说
想象:如果现在老师是宾客,在座的各位同学来演一演迎客松,说说在宾客到来时,迎客松会说些什么呢?
3、如今,只要人们一提到黄山就会想到迎客松
,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黄山。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第 6 页
4、朗读课文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让我们怀着赞叹,喜爱之情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陪客松局部
黄山松真神奇啊!当游客被迎客松热情地迎接到黄山后,接着谁来陪同游人欣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陪客松〕
1、出示图片,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陪客松又奇在哪呢?
2、“绿色的巨人〞说明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过度:是呀,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正在陪同客人欣赏黄山风光呢!所以给它取名叫——陪客松。
3、指名读,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棵松,介绍出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的样子。
齐读
学习送客松局部
当游人饱览美丽的黄
《黄山奇松》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