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专题 鲁迅文化反思散文论——鲁迅散文悲剧意识探寻
主讲:李菀教授
四川教育学院
第一节忧患与悲怆 —“人肉筵宴”与“厨房”的象征意义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
一、“材料”:“奴性”忧思录
1.“材料”的象征意义
2.“奴性”现状及危害。
“一定”“奴隶规则”
二、“工具”:“奴性”探源。
1.“工具”意象的象征意义
2.“吃人”意象的象征意蕴:
(1) 揭示出“吃人”历史之所以堂皇华夏几千年的依据——封建等级制度
(2)揭示出吃者与被吃者之间的关系——互为转化。
(3)揭示了中国人严峻的生存危机——民族文化人格的选择与重塑。
三、“厨师”:“吃人者”剖析
1.“厨师”,的象征意义
(1)极端残酷。例:《病后杂谈》
(2)极为狡诈、卑劣。例《春末闲谈》
四、“厨房”:启蒙的艰难与悲怆
(一).“厨房”的象征意义
(二).“厨房”的现状
华夏大概并非地狱,然而“境由心造”,我眼前总充塞着重迭的黑云,其中有故鬼,新鬼,游魂,牛首阿旁、畜生,化生,大叫唤,无叫唤,使我不堪闻见。
“厨房”又是极其坚固的。
鲁迅复调式的思维特点: “希望”——“必无”与“可有”之追问
鲁迅散文中,具体表现为强烈的忧患危机感与“无物之阵”、“无物之物”的悲怆;反传统与“中间物”清醒的定位;“救赎”与被弃、孤独;“绝望的抗战”等内涵。它们使鲁迅的思想总是处在一种不可调和的分裂、痛苦及矛盾冲突的紧张状态之中。
在这里鲁迅提出两个质疑:
其一,“铁屋子”能够被摧毁吗?鲁迅的回答是:“万难破毁”,这是对旧中国黑暗而坚固的绝望。
其二,你把几个人喊醒之后,又不能给其指出出路,让他们“梦醒了无处可走”,怎么办?这是对“启蒙”的质疑。
第二专题 鲁迅文化反思散文论——鲁迅散文悲剧意识探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