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管见“有感情地读一读”
近日 , 我参加了县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听评课活动 ,参
赛的 16 名教师都是各镇层层选拔的优秀选手。课堂上 ,老师
们都能积极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以读代讲” 、“读 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新理念 ,让学生在读中感知 ,读中悟 情。“有感情地读一读” ,成了赛课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说 得最多的一句话。 这本无可厚非 ,但许多老师让 “有感情地读 一读”只是停留在布置任务式的表面要求上 ,仅是说教式的让
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并没有实质性地指导 ,其结果是学 生的朗读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 ,读不到课文的语境里面去 , 读不出“情” ,读不出“美” ,更读不出“味” 。
例如《夹竹桃》中“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 , 一盆红色的 ,一盆白色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 ,白色的花
朵让我想到雪。 火与雪是不相容的 ;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 在一起 ,宛如火上有雪 ,或雪上有火。 ”这一部分写得很美 ,一教 师在指导学生读通读顺的基础上 ,对学生说“夹竹桃这么美 , 请大家有感情地读一读” 。可学生就是读不出 “美” 的感觉。 于是教师范读引领 ,并指出哪些词要重读 ,哪些词要轻读等等。 这样学生总算能勉强地读出一点“感情” 。可学生的情感是 否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或者说学生是否真的体会到了 夹竹桃的美呢 ?课后,我问学生 :“夹竹桃的美在哪儿 ?”“哪些 词句写出了夹竹桃美 ?”学生茫然不知所答。像这种把朗读 与理解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 ,这种隔靴搔痒的不加任何指导 分析的“有感情地读一读” ,实际上成了一句空话。在指导学 生读这一段时 ,教者如果能引导学生说出夹竹桃花开得 “奇妙” “有趣”“美” ,然后再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就会是另外一 番风景。
何为“朗读” ?字典里的解释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 来。当然 ,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时 ,朗读不是简单的“念” ,它是 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 ,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最直接的训练方 式。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 ,可以帮 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发展语言 ,开拓思维 ,激发情感。新课程 中的朗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但是,“强哭者 ,虽悲不哀 ,强怒者 , 虽严不威。”只有情动于中 ,方能神形相聚 ,心不到 ,则情无共鸣。 在具体教学中 ,有时教师虽有指导却不得要领 ,只重声音形式 , 不重内心体验 ,只重表面技巧 ,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涵。在具 体指导过程中 ,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 ,把某一个字 ,某一个 词,读得重些或轻些 ,把某个句子读得快些或慢些 ,忽略了朗读 表情达意的意义。 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 , 就认为该读重些 ,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 ,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呢 ?我县的一位省特
级教师在全市上示范课时 ,执教《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 “在我记忆中 ,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 ,背上 背着妹妹 ,肩上再挑 100 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这样年复一 年,直到我们长大。 ”她是这样指导学生读的 :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
管见“有感情地读一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