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三十年代小说的兴盛
——教材第15章
一、三十年代小说的整体特征
二、左翼新人小说
三、丁玲及其创作
四、“东北作家群”
五、“京派”的小说
六、新感觉派小说
1
一、三十年代小说的整体特征
A 革命文学潮流:文学属于革命——文学属于大众
B 自由主义文学潮流:文学是独立的
A 现实主义思潮:占主流地位
B 浪漫主义思潮:比起五四时期已开始减弱
C 现代主义思潮:心理分析小说、新感觉主义小说兴起
关于典型与个性以及现实主义问题的讨论——“纯正的文学趣味”主张。
2
二、左翼新人小说 左翼新人:张天翼,沙汀,艾芜,叶紫等。 左翼小说:从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走向现实主义
(一) 张天翼
(1906——1985),祖籍湖南湘乡,出生于南京。讽刺小说家。
“笑料”暴露社会弊端,讽刺丑陋灵魂
A 暴露芸芸众生的社会相: 短篇《脊梁与奶子》、中篇《清明时节》、长篇《鬼土日记》 上层人物的“禽兽”面目——小市民的灰色人生——旧知识分子的虚伪无聊
B 讽刺传统的文化心态:《包氏父子》
C 讽刺抗战阴暗面:《速写三篇》
3
《华威先生》
①抓住体现人物性格的典型细节加以漫画化的夸张。
②通过人物举止前后矛盾予以辛辣的讽刺
③重复性和跳跃性的速写片断式的结构
A 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的阶级斗争
B 华威先生――国民党文化官僚,打着抗日的招牌,“忙”于抓权,破坏人民的抗日活动。
C 讽刺艺术:
4
[例1] 华威先生(节选) 张天翼
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
“永远挟着他的公文包”,显示他是一个包不离手的“忙”人,手杖“粗”且“黑油油”,“而且永远带着”,摆出了不可一世的官老爷的臭架子。无名指上的戒指和拿着雪茄的姿态,活画出了人物的虚伪做作。几笔漫画似的勾勒就抓住了华威这个文化官僚的本质特征。
5
(二)柔石
1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浙江海宁人。左联五烈士之一。
2 .幻灭小说《二月》
A 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对个人奋斗和人道主义理想的反思
B 肖涧秋:追求精神自由的“寻梦者”
3 . 《为奴隶的母亲》
A 野蛮的“典妻”习俗下的阶级压迫
B 春宝娘:被侮辱被损害的劳动妇女形象
C 冷峻的白描手法
6
(三)沙汀
(1904——1992)原名杨朝熙,四川安岳人。讽刺小说家。
A 早期暴露旧社会的腐败,讽刺下层黑暗势力的各种丑类: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土饼》和《苦难》。
B 抗战期间集中揭露》、《还乡记》等。
3 川味小说:“一个道地的四川故事”。
7
《在其香居茶馆里》
(2)虚实互补写法,在出人意料的结局中加以暴露
A 揭露抗日时期国民党基层政权兵役问题上的肮脏内幕。
B 典型人物: 方治国:国民党基层小官吏——软硬人 邢幺吵吵:地方势力的代表——恶霸
C 讽刺艺术:
(1)冷峻的客观描写,让人物形象在冲突中显示自身的矛盾和荒谬
(3)喜剧色彩的人物性格以及风趣的四川口语
8
[例2] 在其香居茶馆里(节选) 沙汀
(邢幺吵吵)他时常打起哈哈在茶馆里自白道:“老子这张嘴么,就这样:说是要说的,吃也是要吃的;说够了回去两杯甜酒一喝,倒下去就睡!”
现在,幺吵吵一面跨上其香居的阶沿,拖了把圈椅坐下,一面直着嗓子,干笑着嚷叫道:“嗨,对!看阳沟里还把船翻了么! ······ ”
气得脸青面黑的身材瘦小的主任,一下子忍不往站起来了。“吓,邢表叔!他重复说:“你说话要负责啊!”
邢幺吵吵已经“在阳沟里把船翻”,故做出满不在乎样子,实则处心积虑准备肇事。方治囯口是心非,迫于对方权势忍气吞声又不得不为自己申辩。邢幺吵吵不忌生冷的骄横之态,方治囯“软硬人”的性格特点,只几笔客观的描述便跃然而出。
9
(四)艾芜
( 1904——1992 ),原名汤道耕,四川新都县人。
A 早期浪漫抒情小说:小说集《南行记》 流浪者的手记——浓郁的异国情调和边境的风土人情——社会边缘人的残酷命运和美好心灵
B 抗战以后的现实主义小说:长篇《丰饶的原野》、中篇《一个女人的悲剧》、短篇《石青嫂子》等。
C 分析代表作《山峡中》
(1)独特的题材:描写社会边缘的“山贼”生活。
(2)特殊的人物:“
第十一讲 三十年代小说的兴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