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矿35周年无工亡经验
安全生产的一面旗帜
集团公司联合调研组
西沟矿位于嘉峪关市西南约43公里的祁连山山麓,是一座大型山坡型露天矿。与国内同类矿山相比,其有三个特点——“高、大、全”。
所谓“高”,就是海拔高,矿区平均海拔2800米,采场和工业场地分布在海拔1900—3500米的高寒山区,冬季长达6个月以上,是国内自然条件最艰苦的矿山之一。“大”,就是管理难度大,占地25平方公里的矿区地质地貌变化大,生产运输难度大。“全”,就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西沟矿既有从穿孔、爆破到铲装、运输的全工艺开采流程,又有建矿初期和逐年新增的各种矿山机械设备,还有动力能源、设备维修、职工通勤等保障系统。
这三个特点,使得本就属于高危行业的西沟矿安全管理难度更大。建矿初期,西沟矿安全管理手段落后、职工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生产曾一度陷入被动局面。据统计,西沟矿建成投产后的前6年,就造成工亡11 人、重伤35 人。
1977年12月3日,西沟矿举行了一个悲壮仪式——在山路起点处,立下一方“安全第一”警示碑,以警后人。截至目前,西沟矿已创造了连续35周年无工亡的历史纪录,树起了酒钢安全生产的一面光辉旗帜。35年来,西沟矿石灰石开采量从设计能力只有年产80万吨,连续跨过百万吨、200万吨台阶,目前正直指300万吨产能水平。
最近,集团公司将西沟矿树为酒钢安全生产的典型,推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并决定在全公司大力宣传推广。为此,集团公司党委有关领导负责组织酒钢党委宣传部、安全办、工会、新闻中心组成联合调研组,多次深入西沟矿进行实地调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系统总结西沟矿安全生产的好做法、好经验。联合调研组认为:西沟矿的安全管理已“树立了一种‘安全第一’的思想理念;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规章制度;建立了人人关注安全生产的立体网络;构筑了一道确保安全生产的坚实屏障;形成了
‘以人为本、全员安全’的安全文化。”
集团公司主要领导要求各单位广泛宣传西沟矿长期积累和形成的安全生产经验,认真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深入持续学习、推广和借鉴该矿行之有效的好理念、好做法和好习惯,进而推动集团公司安全管理工作全面进步。
经验之一:“安全第一”至高无上
“安全第一”,始终尊崇了一个“人”字。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在西沟矿连续35周年无工亡的历史上,其安全管理的最显著特点是:将“安全第一”真正摆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这里所说的“安全第一”至高无上,既有西沟矿一任又一任的领导及其班子成员,都始终尊崇了一个“人”字,即“以人为本”——“人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思想认识;也有西沟矿对待安全生产的那种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工作态度,即无论机构如何变化、人事如何更迭,西沟矿历任领导及其班子成员都没有狭隘地“另起炉灶”——无原则地否定上任领导及其班子成员有关安全生产的思路和举措,而是在原有安全生产的健康轨道上,弘扬传统、丰富内涵、持续发展。
就矿山行业的生产特点而言,我们虽不能将西沟矿与酒钢连续作业的生产单元进行简单类比,很多单位也不能简单地将西沟矿安全生产的具体做法生搬硬套,但西沟矿对待安全生产的态度和理念,却十分值得效仿。
那么,西沟矿安全生产的态度和理念究竟是如何体现的呢?这里,我们不妨先看一个例子:今年年初,西沟矿实施扩能改造,但项目实施中却发现通往采场的部分路段有滚石坠落现象,直接威胁采场职工安全。对此,西沟矿立即研究,决定克服资金难题,提前在卷扬操作间外修建防护设施和安全通廊,优先保证职工的人身安全。
优先保证安全,是西沟矿“安全第一”理念的外在表现形态,其内容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安排检修时优先安排安全工作;二是检查生产计划时优先检查安全工作;三是深入现场时优先关注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四是安全与生产矛盾时优先服从安全工作。
在“四个优先”的基础上,西沟矿还进一步提出:“安全第一,设备第二,生产第三”“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时,安全工作必须同时进行。
”
西沟矿历任领导及其班子成员有一个共识:“安全生产是各级管理干部的首要职责。”西沟矿从立下“安全第一”警示碑至今,不管是各级管理干部还是普通职工,都认为:“如果谁在这方面出了事,毁了这个目标和荣誉,那他就是西沟矿的罪人!”
一次,一职工发现电缆沟没有放置老鼠药,竟直接推开矿领导办公室的门,要求矿领导答复解决方案。矿领导不仅不“火”,反而大加赞赏:“为了保证企业安全生产,我们必须随时接受职工的监督,倾听职工的意见。”
历经年复一年的实践、传承和强化,“安全第一至高无上”的认识和“以人为本”、生产必须安全的理念,已渗透于西沟矿一任又一
某矿35周年无工亡经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