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2016年新版人教版教材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大意。
,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教学难点:
。
“梨花”的多层含义及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在哀牢山深处,在人迹罕至的茂密树林里,一片美丽的梨花掩映着一座小草房,它的主人是谁?它见证了怎样的一个美丽的故事?
:
,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1929年生,1949年夏参加人民解放军,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多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
预习检查,正字音。
,我们先复的字词,齐读。
PPT出示字音:
驿(yì)路 花瓣(bàn)
竹蔑(miè) 撵(niǎn)路
麂(jǐ)子 修葺(qì)
菌(jùn)子 着(zháo)急
露宿(sù) 简陋(lòu)
喷香(pèn) 悠(yōu)闲
恍惚(huǎng) 晶莹(yíng)
:正字音,齐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概括课文,一个故事
(PPT显示):
(1)思考:
?
?
、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展示文中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故事。
“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顺序,复述故事情节。
,思考讨论课文采用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学生活动(PPT显示):快速圈点勾画,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并列出表格。
(1)学生要明确事件发生的地点。
(2)要抓住文章的主旨思想。
(3)学生勾画出文中的时间点并列表。
(4)补充并完善课堂笔记。
提示:一个故事:小说通过发生在袁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按小茅屋修改、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展示文中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故事。
课文记叙顺序的作用: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课文采用的是倒叙。
四、细读课文,写法探究
(一)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PPT显示):
(1)思考:
A.“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14 驿路梨花34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