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学案.doc《游褒禅山记》学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
学习要点
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及创作情况。
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 方法。
重点积累“名、文、进、奇、好、出、极、观、求、 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和用法。
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 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重点讲解
关于本文的思路结构
全文可分为六段:第一、二段为记游部分;第三、四段 着重于议论,是文章的重点段落;第五、六段为结尾部分。
从“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至“盖音谬也”,为第一段。 着重记叙了 “褒禅山”这个名称的来历和“华山洞”的位置。 其记叙顺序是,先写出名的来源,顺便引出一个“慧空禅院”; 再以“慧空禅院”为基准,点出“华山洞”的位置;然后顺 手写到一块“仆碑”,并根据碑上的残文,对山名的读音做 了一番考核。似乎是随游随记,信笔写来,实际上是经精密
的选材,只不过是不露斧凿痕迹而已。尤其是以对碑文的考 释入记,不但使文章妙趣横生,而且又为第四段的议论提供 了线索。
从“其下平旷”至“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为第二段。
着重记叙了后洞的幽深和游览后洞的经过。首先,承接上文 简述了 “前洞”的情况,然后着力写后洞之深,为下文述写 作者与四人同游“后洞”的经过作先导。写“后洞”时,先 写位置“由山以上五六里”,再写外观,“有穴窈然”,再写 入洞的感觉,“入之甚寒”,再写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 也”。这样写,步步深入,条理清楚,引人入胜,又使读者不 断地产生悬念,急切地想知道洞内的究竟。然后再自然而然 地转入述写游洞的经过。写游洞经过,文字极为精炼简约: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亦愈奇。”连用三个“愈”
字,就生动地写出了游人步步深入的过程和洞内的概貌。“盖 予所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一段文字,既是补充叙述 游览过程,又表明了自己未能深入的遗憾。这就引出了下面 大段的道理,为第三段关于“志”和“力”的议论埋下了伏 笔。这样自然的过渡,丝毫没有修饰的迹象。
从“于是予有叹焉”至“此予之所得也”,为第三段。
作者着重阐述了自己此次游览的心得收获。首先,作者以慨 叹的方式,指出古人研究学问所以有收获,在于他们善于观 察和思考。这是作者在下面就游山大发议论的依据。然后作
者阐述了自己游山的深刻体会:高深的学问就好象华山洞的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一样,往往“在于险远”之中, 因此,研究学问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必须具有勇于 探索的精神,而不能畏惧艰险,半途而废。同时还要善于借 助客观条件。这样,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没有达到目的, 自己就不会后悔,别人也不会讥笑。最后“此予之所得也” 一句,同本段开头“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首尾 照应,顺理成章。
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也”,为第四段。作者从“仆碑”联想到古书失传、以讹传 讹的事实,进一步阐明了做学问一定要持严肃认真的态度, 要经过反复思考和谨慎取舍。
第五、六段,说明同游的人和游览的时间。这是记游文 字一般所具备的。
《游褒禅山记》重点语句解析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愈……,愈……,…… 愈……”来表示这种关系。第一个分句“入之愈深”是条件
游褒禅山记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