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9.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9.doc《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9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 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颂,并把握文言文的 特殊性。
2、 同时要在着重了解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的同时, 注意欣赏包括本文在内的《左传》的文学价值,如人物形 象和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串讲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如果说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之下,大凡事物总 是现在的比过去的好的话,那么大家能不能想一想,在文化 艺术的某些方面,有没有与一般规律相反的情况呢?(这样一 来一往的问答,并不难引导学生想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罗 马为代表的雕塑,比如据说维娜斯女神的断臂今人就无法设 想能够补得很好,以及中国古代的文言文似乎不是今人可以
写出当时那样的水平的。然后接着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来学习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看它究竟有哪些方面的精美以
至妙不可言呢!
二、 让大家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以较高的水平先把 课文诵读一遍。
三、 承接第二单元所学的“理清思路”理论,实际上也 就是本课后面的练习题二,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而实际上等于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1、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说“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 国”的问题;
2、 第二自然段是说“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问题;
3、 第三自然段是说“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
4、 第四自然段是说“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进攻的原 因"。
在上面问答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
四、 让学生在已经看过课本中注释的情况下提一提文 中还有哪些实词的意义不清楚,还对哪些虚词的用法或古汉 语现象不理解。这其中由学生提也好,由老师问也好。
1、第一段中两个“于”均解为“对于”之意,两个 “军”字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当“驻扎”讲。且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两句均为古汉语中所谓省略句,即
均在“军”字之后省掉一个介词“在”,而就这一点,已能 证明古今语言形式上的不同习惯,这对让学生逐渐习惯看文 言文是大有好处的。
2、 在第二自然段中应让学生弄清楚:“言于”当“告 诉给”讲;“若使”中的“使”当“让”讲;“臣之壮也” 中的“之”是典型的结构助词夹在主谓结构之间起“取消 主谓独立性”作用的例句;“也已”不仅注释上有“已,同
'矣'”的字样,关键是要解释这种“语气词连用”的古汉 语现象;从“今急而求子”中不难看出,根据上下文,“而” 在此只能当副词“才”讲;至于“是”通常在古文中多当代 词“这”讲,只是为了上下文意思的通顺而把它整个译作 “这是”罢了;最后“然郑亡” 一句,和今意相对照,显然是 个被动句。
3、 第三自然段:“夜缱而出”里的“而”强调是起前 对后修饰作用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地”;“若亡郑” 中“亡郑”是“亡”的使动用法;“越国以鄙远” 一句的注 释中虽然说明了其中的“鄙”,“边邑"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的用法,而“远”是形容词活用为“远地”的名词用法,但 整句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9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蓝天
  • 文件大小85 KB
  • 时间2021-09-2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