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对今》教学设计
之传承优秀经典,提高语文素养
城南小学 李翠翠
教材背景:
《古对今》是部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识字课,全文以对子形式为我们呈现了三段韵文,用简洁形象的语言和长短句交替的节奏,描绘了四季轮回 ,冬去春来,昼夜交替,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对子是我们中国优秀的经典传统文化,是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最好范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并在多种诵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字理识字、生活识字 来认识本课“圆、严”等12个生字,会写“古”这一个生字。
2、通过自由读、对读、吟唱等多种形式反复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对韵歌的对仗,押韵的特点。
3、在字理识字和吟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以后的国学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图画、字理识字、生活识字 来认识本课“圆、严”等12个生字,会写“古”这一个生字。
2、通过自由读、对读、吟唱等多种形式反复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对韵歌的对仗,押韵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字理识字和吟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以后的国学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法学法:
诵读中识字 识字中了解文化
教学流程:
一、听唱韵文,接近传统
1、导入: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名族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如天上繁星夺目璀璨,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弟子规》还有许多经典需要我们去品读。《声律启蒙》就是其中的一种,我们先来听听这优美的曲调吧。
(设计意图)接近传统文化,感知韵文的美,引出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对子,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课文中圈出的生字,读准确。
2、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之前涉及过吟诵法,平长仄短的规律。可以是唱读)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字理识字,追根求源
1、学习第一小节
理解“圆对方”。
1)请学生先来阐述自己对这一对子的理解。
2)出示图片,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就有了一种说法“天圆地方”也就有了 “圆对方”的对子。(补充:经科学的探索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理解“晨对暮 朝霞对夕阳”
出示“晨”的字理图,让学生观察,上面的“日”就是太阳,就是指早上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下面的字理代表人们拿着锄头去地里耕作。这也符合古代人们的作息规律“日出而作”
出示“暮”的字理图,上面的草字头就是草,“日”跑到了草丛中,代表着太阳快要落山了,到了傍晚,古人称做“暮”
同样出示“朝”的字图,让学生跟据刚才的方式自己去理解“朝”的意思 ,进而出示图片,帮助学习“朝霞”一词,接着引出“夕阳”认识“夕”字。
小结:这就是一 天的轮回,古人根据太阳的变化 ,创造了这样有趣的汉字,可见我们的古人是多么有智慧呀!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太阳东升西落,就有了我们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学习“春暖对秋凉
6 古对今10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