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幸福是什么》是一篇童话故事,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女儿的祝福。可是,三个牧童并不理解什么是幸福。智慧女儿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幸福是什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弄明白。接着讲十年以后三个牧童又在小井旁边相遇。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好处:有了泉水,树木茁壮成长,人畜可以随时饮用,他们为此感到快乐。回顾各自十年的生活经历,他们对幸福是什么有了比较深刻也比较一致的体会:因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益处而感到幸福。最后讲智慧女儿再次出现,揭示了幸福的含义。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懂得幸福是什么, 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二、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运用。”《幸福是什么》是一种超人体童话,童话就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儿童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或介绍科学常识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直接走进文本,把自己作为童话中的一员,在读中感悟童话的真谛。同时又让学生走出文本,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找寻潜藏自己内心深处的幸福。因此,整堂课的教学以“幸福”为主线,按照“初谈幸福——感知幸福——找寻幸福”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学。三、教学目标: 1 、了解童话的特点,读懂故事的内容. 2 、理解幸福的含义,知道幸福要靠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 3 、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教学重点: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教学难点: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四、教法与学法: 1、品读感悟法“品读感悟”就是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和理解, 从而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使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篇都是诗。作者的情感表达常常隐藏于文字深处。因此,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情流淌,就必须牢牢地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读懂、读通、读深, 让学生在品中感悟,从而让积蓄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 、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文章真实感人,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3 、质疑探究法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开课伊始,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 然后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语探究释疑。这样不仅让学生主动探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 、读、思、议、想结合学习法根据教材的特点, 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找出三位青年对幸福的看法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 注重以读为本, 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 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五、教具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搜集关于幸福的资料及诗歌六、教学过程: (一)播放《幸福拍手歌》,初谈幸福。 1、同学们, 这首歌好听吗?想唱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带上动作跟着一起唱好吗? 2 、此时,你觉得幸福吗?为什么你觉得幸福? 3 、你认为幸福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歌
《幸福是什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