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明史试题答案.doc


文档分类:资格/认证考试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明史试题答案.doc问答题:
1、试分析朱元璋成功原因
朱元璋成功原因之一:
“缓称王”避免四面受敌
急于称王是历代农民起义军领袖的通病,只有少数头脑冷静的人是例外。陈胜不听张耳、陈余忠言,过早称王,导致内 部分裂,将领不服从命令,被秦军各个击破。
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也大多犯了这个错误。刘福通把自称是宋徽宗第八代子孙的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推上皇帝宝座,固然 有利于号召天下汉人反抗元朝,但同时也使元朝统治者把矛头指向北方红巾军。元朝的军事实力虽不如建国之初,蒙古铁骑 却依然很有战斗力,加上北方红巾军活跃在中原和北方地区,对元大都产生直接的威胁,元朝统治者不得不全力对付北方红 巾军,使刘福通的红巾军几乎独力承受元军的重压。
其他起义军领袖如徐寿辉、张士诚、陈友谅、明玉珍等也纷纷称王建立自己的政权,在强敌如林,称王条件尚不具备的 前提下,这种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称王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对手。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先后被杀或被灭,明玉珍占 据偏远的四川,也只能偏安一时,明主珍死后,他的继承者虽负隅顽抗,但无力抵抗强大的明军,只好投降。
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当时是富有远见的战略思想,尤其是“缓称王”的建议被朱元璋采纳后,对朱元璋 势力的生存发展起了很大作用。韩林儿、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当时实力最强,他们在朱元璋的北边,朱元璋在政治上臣属于 小明王,没有独树一帜,避免了树大招风,四面受敌。由于有北方的红巾军对元军进行阻挡,朱元璋才有时间和力量对付东、 西两面的张士诚和陈友谅。
遵循“缓称王”的原则,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后才自称吴王,在推翻元朝统治后才称帝,成为名副其实的开国之君。
朱元璋成功原因之二:
战略战术正确所向披靡
韩林儿、刘福通领导的北方红巾军刚开始时声势浩大,各地起义军纷纷响应,把元军打得落花流水,随后在北宋故都汴 梁建都,兵分三路伐元,东路军曾一度直逼元大都。这种战略无非是想尽快占领更多的地盘和尽早推翻元朝的统治。然而结 果适得其反,北方红巾军不仅没有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反而被元军打败。
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也占领了不少地方,但诸将均无“远志”,以至于“所得多不能守”。陈友谅阴险狡诈,虽然能征善战, 但其战略战术远不如朱元璋高明。加上天不助他,在鄱阳湖大战中被朱元璋“乘风发火”打败。张士诚自占据东吴后不思进取, 耽于逸乐,怠于政事,难怪刘基说他是“自守虏”。
在当时众多农民起义军领袖中,朱元璋的军事才能无人能及。在刚加入起义军时,他的才能就被郭子兴看重。后来攻滁 阳,克和州,均出自他的谋略。在鄱阳湖大战即将开始时,朱元璋见陈友谅列巨舰当前,对诸将说:“彼臣舟首尾连接,不利 进退,可破也”。便决定采用火攻的战术。在决定铲除张士诚的势力时,朱元璋派将先取被张士诚控制的高邮、淮安等地,另 派将东向湖州、嘉兴及杭州,消灭了张士诚的主力军,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在苏州包围张士诚,使张士诚走投无路。
在兴师北伐中原前,朱元璋与诸将商议进军路线,常遇春提出挥兵直取元大都,朱元璋否定了他的意见,他说:“元建都 百年,其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馈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非我利也。吾欲先 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枢。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 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云中、

明史试题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健
  • 文件大小100 KB
  • 时间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