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对项羽的评价看来他对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其他有关项羽的史籍是非常熟悉的。下面我记下一些他所谈的我认为有兴趣的东西: " 作为一个军事家, 项羽是很勇敢、很能打杖的。他幼年时跟上马父项梁学习, 不愿意读书和学剑术, 而要学' 万人敌' 的作战本领。他后来带领八千江东子弟转战疆场, 所向披靡, 力量不断壮大, 打了不少硬仗。打垮很大一部分秦朝的兵力, 为推翻秦朝的暴虐统治, 出了很大的力量。" 作为一个政治家, 项羽缺乏头脑和眼光。他在灭秦以后, 恢复割地分封制度, 违反了历史发展和规律和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他攻入咸阳, 大肆烧杀, 阿房宫大火烧了三个月仍不熄。他把秦降王子婴处死, 一次就坑杀了二十万秦军的降卒, 因而失掉了人心。他放弃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关中, 而建都彭城( 今江苏八州), 竟说什么' 富贵不归故乡, 如衣绣夜行, 谁知之者!' 他刚愎自用, 不知人善用, 不能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 连最忠诚的谋士范增也离开了他, 终于使自己陷于孤立,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项羽是颇有人情味和英雄气概的。古典戏剧里有两出传统折子戏,《鸿门宴》和《霸王别姬》。前者是说的刘邦惮于项羽的权势, 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请罪, 项羽设宴款待他, 但未能按范增的计谋将刘邦杀害的故事。后者说的是项羽在垓下兵败被围, 夜听汉军在四面唱起楚歌, 感到大势已去, 便爱抚着虞姬和乌骓马, 唱出前文引用的那首悲歌。虞姬席间舞剑,安慰大王,答歌曰: 汉军已略地, 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虞姬歌罢, 为了让大王轻骑突围, 便用剑自刎了。这两段充满戏剧性的插曲, 说明了项羽是重信义、重感情的。" 项羽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介武夫,他当然不可能认识到导致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到他最后只带着二十八个骑兵败退到和县境内时, 他不认为是命运在作弄他, 几次说:' 此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也!' 为了证明并不是他不善于打仗,他还三次战胜追赶他的汉军,斩杀汉将,砍倒敌旗, 好证他的部下突围。既然认为是人力所不能挽回的天意要亡他,项羽因此拒绝了乌江亭长请他东渡的建义议,饮恨而亡。" 谈到对项羽的评价, 使我不禁想起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公元 1084- 约 1151 ) 所写的一首小诗《夏日绝句》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在她生活的时代,看到南宋朝廷偏安江南, 一些达官贵人纷纷东渡南逃, 不敢抵抗入侵的金兵, 乃心怀悲愤地写下这首小诗。::::::::::::::::::::::::::::::::::::::: 既然生活并不完美,就让我们在梦想中留些希望好了……项羽是贵族后代, 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 刘邦是沛县小混混, 是平头百姓一个。然而, 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 刘邦知人善任, 麾下群臣才华横溢, 他们君臣携手, 同心同德, 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作为对手, 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 一意孤行, 一错再错, 终于兵败垓下, 自刎于乌江。那么, 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 身世魅力相差悬殊刘邦战胜项羽, 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不可思议。因为就家庭背景, 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 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很多人觉得这个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项羽是个贵族, 是个英雄; 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 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 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一带。不过破落, 那也还是贵族, 和刘邦不一样。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 他被唤做刘季, 就是刘小的意思; 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 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总的来说, 项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 而且他非常勇敢。楚汉战争当中有一次出现这么一个情况, 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 两军对垒的时候, 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 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 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死了; 再出来一个人, 楼顶一箭又把他给射死了, 连连射死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项羽大怒, 自己出来了, 出来以后往那儿一站, 大吼一声, 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 调头就跑, 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项羽这个人的个人魅力是没的说。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 项羽几乎是战必胜, 攻必克。那刘邦会干什么呢?刘邦的本事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 好酒及色喜欢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 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 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 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 问陈平, 问韩信, 我该怎么办啊? 性格决定命运但是, 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 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
古今对项羽的评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