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漫谈
摘要:说书是一种带有群众性的文娱活动,为人民大众所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发展历程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本文试图从说书的源起、发展以及意义略作论述。
论文关键词:说书,源起,发展
说书曲艺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娱活动,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听众对象的,为迎合人民群众的品味,说书艺人往往会选择符合人们口味的内容。人们喜欢听的是那些与自己生活比较贴近或与自己向往的比较相近的内容,比如:广为流传的水浒传、三等,而至于那些劝忠教孝,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统治阶级所宣扬的的东西,人民是不会喜欢的,这是封建国家的统治者所不喜欢的,他们往往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压制,因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关于说书资料的记载少的可怜。但是,说书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已有说唱形式的雏形。关于它的源起,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记载是《墨子-耕柱》篇里有这样一句话:"能谈辨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p107)可是,墨子的记录并不一
收稿日期:
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得必过人矣。";(p9)这是一篇叙述周氏三母(太姜、太任、太姒)中的太任怀孕期间严守胎教的情形,说明早在周初已有瞽人说书。到唐朝时期,说书曲艺已非常普遍,并且在当时已有两种说书形式并行发展,一种为与佛教有关的俗讲。唐朝时期佛教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寺院林立,寺院里僧人通俗化讲经成为一时之风气,历史上把这种通俗化讲经称为俗讲,这种俗讲几乎是当时市民阶层最普遍的娱乐形式,这可以从现在发现的敦煌变文中得到佐证。除此之外,唐朝还存在另外一种说书形式民间讲唱或说书,即真正意义上的民间说书形式,由于受寺院讲宗教故事的影响,民间讲市俗故事迅速发展,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引到"李商隐《骄儿诗》(集一)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四《贬误篇》)有云: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观杂戏,有市人小说,呼扁鹊作褊鹊字,上声…"";,【5】(p73)鲁迅先生的引述讲的应该就是这种形式,并且,我们还可以看出:当时似乎已有人把说三国故事作为说书的题材了。另据诗人元稹在其《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诗》里亦记载:"又尝于新昌宅(听)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已,尤未毕词也";,(p31)"一枝花";指的是唐长安城娼女李娃的旧名,当时民间把李娃与郑元和的故事作为佳话流传,可见,唐朝时期,民间故事已成为说书的题材之一。继承唐朝的发展历程,说书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形式,一种是供"帝王修养之资";;即专供上流社会修生养性的一种娱乐形式;另一种是流传于民间,供广大民众在茶余饭后消遣时间的娱乐形式。关于前者出现的时间,从上面的叙述可以得知,早在周朝时已经存在了,唐朝时期以僧人讲经的形式存在,据袁枚随园随笔记载:"宋金元皆有崇殿说书之官,共职有类经筵讲官,而秩稍卑…";【3】(p1)说明在宋金元时期,说书这种曲艺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并且设有专门的职能部门进行组织管理,虽然在当时,这种官职比较卑微,但至少说明:说书已成为上层人物娱乐的形式之一,它在之地。说书亦得到清朝统治阶级的青睐,据记载:"石汉供称…我于太宗皇帝陛下说书六年…";【2】(p135)说明皇太极有专门的说书艺人石汉;关于后者出现的时间,没有确切的记载
说书漫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