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p302 1学时
第1节虫媒病毒
虫媒病毒( arbovirus)又称节肢动物媒介病毒,是一类在节肢动物体内增殖,通过吸血节肢动物叮咬人而感染。我国流行的主要有乙脑病毒、登革病毒和森林脑炎病毒。
虫媒病毒共同特点:
病毒为小球形, 单正链RNA,有包膜,包膜表面有刺突;
对热、脂溶酸敏感;
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性;
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生物学性状
乙脑病毒具有典型虫媒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呈球形,直径 35~50nm,有包膜,包膜表面的刺突为血凝素。
乙脑病毒抗原性稳定,迄今只发现一个血清型,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分离的病毒株之间无明显差异,因此,应用疫苗预防效果良好。
乙脑病毒能在地鼠肾、幼猪肾等原代细胞中增殖,也可在白蚊伊蚊 C6/C36传代细胞中增殖,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
乙脑病毒最易感的动物是乳鼠,脑内接种后3~5d发病,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肢体痉挛,最后转入麻痹而死亡,其脑组织含大量病毒。细胞培养病毒简便易行,用于制备疫苗、研究病毒复制机理及筛选抗病毒药物等。
乙脑病毒抵抗力弱, 56℃30min、100℃2min可灭活。对酸、乙醚和氯仿等脂溶剂敏感,在3%~5%的苯酚溶液中仅存活1~2min。
致病性与免疫性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多数为隐性感染,仅少数发生脑炎。成人因隐性感染获得了特异性免疫力,所以乙脑多见于 10岁以下儿童。近年来,随着在儿童中普遍接种疫苗,成人发病有增高的趋势。
乙脑病毒经受染蚊虫叮咬进入人体,首先在局部皮下毛细管内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结增殖,再侵入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流播散到肝、脾,在单核吞噬细胞中大量增殖后再次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发热、全身不适等。绝大多数患者病情不再继续发展,只有少数免疫功能低下或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者,病毒可通过血脑屏障,侵入脑组织增殖,引起脑膜及脑实质的炎症,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惊厥、昏迷等。病死率高,幸存者可留下痴呆、偏瘫、失语等后遗症。
传播媒介、传染源和储存宿主
在我国,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主要是三带喙库蚊、致乏库蚊和白蚊伊蚊。蚊虫被病毒感染后,在一定气温条件下,病毒在其唾液腺和肠内增殖,受染蚊虫通过叮咬人和动物引起人和动物感染。乙脑的流行季节与各地蚊虫密度高峰相一致,我国南方在 6 ~ 7月,华北地区在7 ~ 8月,东北地区则在8 ~ 9月。
家畜、家禽,特别是幼猪是重要的传染源。这些动物被乙脑病毒感染后,不出现明显的症状,但有暂短的病毒血症期,其间可使更多的蚊虫感染,带病毒的蚊虫再叮咬易感动物,在自然界中形成蚊→动物→蚊的循环。猪的感染高峰期比在人群中流行约早 3周,因此检测猪的感染率可预测当年在人群中的流行趋势。人被乙脑病毒感染后,血中病毒滴度不高,所以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由于蚊虫可携带病毒越冬,并且可经卵传代,所以
蚊虫不仅为传播媒介,也是长期储存宿主。
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一般在感染后的 5~7d,体内出现IgM抗体,随后出现IgG抗体,IgG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长,在防止机体再次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微生物学检查
(一)病毒分离
取患者发病早期的血液,脑脊液或尸检脑组织接种白蚊伊蚊 C6/36株
23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