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小小一首打油诗,亦为数学课堂添文采.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小小一首打油诗,亦为数学课堂添文采——谈打油诗在课堂小结中的特别体现人文与数学,作为一名只有几年教龄、肤浅的数学老师----- 我,并不能深刻地把两者联系起来。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处处体现的是演算、分析、推理、比较,而人文更是一种感性的元素,更多的是感悟、想象,两者要交集在一起?也许在一些书籍、讲座中能多少听到一些有关的论点,但在自己的课堂中,更多的还是去注意知识的灌溉、技能的形成。时常会自我安慰,也许在其他学科中,孩子更能感受人文吧! 但在一次次课堂教学中,让我对数学课堂的内涵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场景一:四上《角的度量》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本节教材借助两个学生比较角的大小情境图,引出“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指出角的计量单位是度,再用“半圆分成 180 等份”,说明 1° 角有多大,并配以 1° 角的直观图示,使学生形成 1°角的正确表象。接着让学生讨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对两组角的度量,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所画的边的长短无关, 并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这一课时,内容不太多,但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测量角,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在通过有关知识点的复习,以及测量方法上的铺垫,打散难点进行教学。我让学生先动手测量,再进行方法上的总结,有了以下的教学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说了角的测量方法,虽然每个人都说到其中的一点或几点,但合起来还是比较全面的。有个人把你们的测量方法概括为几句话, 401 班的同学说是诗句,那我们就称之为诗句。(在 402 班教学) 板书: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他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板书完成,要求学生齐读一遍。师:那谁能来解释这几句诗意呢? 生1:中心点和端点对齐,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生2:零刻度线已经和角的一边对齐了,那么另一边也就要看度数。这个角是锐角的话,就看数字小的那圈。师:这个方法也不错,他说出了怎么样内外分辨。不过主要还是要找零刻度线,沿着零刻度线找度数。(听了以上的对话,有个学生突然又了自己的灵感) (一位学生高高把手举起)生3:老师,我还想把那首诗改一下。前两句不变, 后面改成:左边看外圈,右边看内圈。(听完,我真的很为这个学生骄傲,同时也为自己高兴,看到这样精彩的课堂发言,看到这样精彩的动态课堂生成,真的希望多出现几次)师:同学们,你们能明白吗?(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请你再具体解释给大家听听。生3:就是对左边零刻度线,看外圈。对右边零刻度线,看内圈。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来评价一下刚才老师在黑边上写的和我们这位同学创作的诗句学生七嘴八舌先在下面议论开了,最后我总结道:刚才我们班的这位同学把方法更具体化了,401 班的同学还没有这么能干,那我也把这位同学的诗句也写在黑板上(板书),同时我们也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思考: 我提供给学生的那首打油诗,是对测量方法的一个概括统一,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洁性,同时也对学生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在课堂中尽力用概括性语言小结方法。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逻辑性和抽象性都很强,活动比较枯燥乏味,也许今天的一首小小打油诗给了学生比较深刻的印象,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了一枚小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而那位进行再创作的孩子,更是这层层涟漪中最为深刻的一道。从隔天的课堂检验效果来看,学生对再创作的诗句一直还念念不忘。

小小一首打油诗,亦为数学课堂添文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7-03
最近更新